2021年10月12日
第20版:20

“唾面自干”与“睚眦必报”

□张步云

“唾面自干”这个成语很多人是熟悉的,它出自《旧唐书·娄师德传》,讲的是武则天当政时,娄帅德做了宰相。他处世圆滑,与人无争,是个典型的“好好老先生”。他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赴任前,他对弟弟说:“我当了宰相,你又当了州的长官,皇后待我们可谓恩重如山,嫉恨我们的人一定很多。你上任后有什么办法应付这种复杂的局面呢?”他弟弟思考了一下说:“如果有人向我吐一口唾沫,我也不着急,自己把它擦掉,这样忍耐总可以了吧。”娄师德听后仍然不放心,开导他弟弟说:“你这样还不算能忍耐。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你也别自己擦掉,让唾沫自己干好了。如果你自己去擦拭,岂不更惹他生气吗?你应该不去理会,这才不积怨呢。”这就是“唾面自干”的故事。

我们看了这个故事,实在不敢恭维娄先生的“雅量”。难怪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批道:“好一幅乡愿!”什么叫“乡愿”?就是“外博谨慎之名,实与流俗合污之伪善”的人。这种人“圆滑世故”、“无棱无角”,“事非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只要不影响自己向上爬,对谁都“唯唯喏喏”、“伏伏贴贴”。娄师德就凭着他这超人的“雅量”,使他在险恶的官场里四处逢源。他自唐高宗上元初年入任监察御史,到武则天圣历二年死在会州任上,其间三十余年,出将入相,官运亨通。这三十年间,正是朝中权利斗争十分尖锐的时期。武则天任用周兴、来俊臣等一般酷吏,屡兴大狱,杀掉唐室宗亲及大臣六十多人,朝野人人自危。而娄师德从未殃及,以功名终身,死后还受到武则天追赠表彰,全仗着他那“唾面自干”的功夫。

其实,如果一个人待人处事真能做到“唾面自干”,虽然有点超出常情,叫人感到太没骨气,过于“窝囊”,但还无关大局。如果做为—个朝廷命官,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在国际纷争的外交场合,也采取“唾面自干”的态度,那可就有辱国格和人格了。历史上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等,不就是“唾面自干”的翻版吗?

和“唾面自干”相反的就是“睚眦必报”,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说的是战国时魏国人范睢,受到魏大夫须贾和丞相魏齐的迫害几乎致死。后来逃到秦国,改名张禄,受到秦王重用,拜为丞相,权倾朝野,利用秦国的势力报复了须贾,逼死了魏齐,把帮助他逃难的人提拔做了官,凡是对自己有过恩德的人都给予偿报,只要对自己有过一点得罪的人也一定报复。史书说他“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很有点“小人得志”的味道。起码也算是“小家子气”,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肚量。

这一点就远远比不上淮阴侯韩信了。韩信贫贱时曾受当地恶少的“胯下之辱”,后来当了刘邦的统帅,协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官至王侯,衣锦还乡。当年曾污辱韩信的恶少以为自己必死无疑。韩信却不计旧怨,好言抚慰,还赏了恶少一个“楚中尉”小官做。这一手很赢得家乡父老的交口称赞,比起“睚眦必报”的范睢来高明得多。

我们说一个人富贵显达之后,念念不忘贫贱时别人待自己的好处,能够做到“一饭之德必偿”,当然是好的。但别人对自己的小小得罪怀恨在心而“睚眦必报”,就不对了。应该宽宏大量一些,不计前嫌,宽以待人,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唾面自干”与“睚眦必报”都是走向了极端。前者有悖于常情,后者太缺乏“肚量”, 都是不可取的。

张步云

沧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河北省作协会员。有《国学讲坛》《阅微草堂笔记解读》等十五部著作出版。

2021-10-12 □张步云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37442.html 1 “唾面自干”与“睚眦必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