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沧州,是京杭大运河边的一座历史名城,人杰地灵,有许多令人骄傲的地方。但最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家乡的金丝小枣。
沧州金丝小枣驰名中外。枣熟了的时候,用手一掰,居然能拉出金黄的、黏黏的糖丝儿来,入口甜如蜜,故称金丝小枣。它个头儿小,口味甜,营养价值高,还食药同源。春天枣花飘香,忙坏了蜜蜂。中秋过后,一个个小红灯笼挂满枝头,随风摇曳,那是我心中的最美的风景。
金丝小枣是家乡的名片,也是沧州人的骄傲和福分。
而对我来说,它不仅是一种甜美的食物,更寄托着乡情,亲情和思念,蕴含着母爱。
我之所以对枣儿情有独钟,因为,一提起沧州小枣,就会想起我的妈妈。
我是个少小离家的游子,1977年,我入伍离开了家乡,已经40多年了,而沧州小枣给我留下的许多美好的回忆,却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16岁的我插队在沧县杜林公社,生产队有一个枣园,那又脆又甜又漂亮,顺手可得的枣儿,谁不馋。枣快熟的时候,队长就把看枣园的活儿交给我们知青。我们忠于职守,守卫着那片人人垂涎的枣林。晚上,我们知青和村里的小青年儿,就聚在枣树下,在地上铺上麦秸子,有的躺有的坐,有的趴着,月光下,一起谈笑打闹,畅谈理想、比赛唱歌、作诗。近水楼台,枣成了奖品。半红半青的小枣又脆又甜,吃到嘴里,甜到心里,也是知青生活快乐的记忆。
枣儿终于熟了,生产队开杆打枣,然后分给社员。我分了大概几十斤,却一个也舍不得吃,拿回家,给爸爸妈妈和姐姐弟弟吃,那可是我用辛劳的汗水挣来的啊。妈妈看着我们吃得开心很高兴。我会挑一个最红最大的枣,塞到妈妈嘴里,我说,“这可是我挣来的劳动果实啊,您一定要吃。”那时候就希望以后要挣多多的枣孝敬妈妈。
当兵以后,家里搬进了干休所,有了院子,妈妈特意种了几棵枣树。
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打枣。当兵第三年,可以探亲了,我对妈妈说,等枣熟的时候我就回家,我就想吃咱家乡的枣。没想到,我的小小愿望,却成了妈妈深深的期盼。她整天盼着,算着。因为工作忙,我的假期一拖再拖。妈妈每天看着树上的枣熟透了,往下掉,特别着急,但就是舍不得打,盼着我回去。
终于,在八月十五赶回家,妈妈迫不及待地说:“走,咱们打枣去。”早就准备好了杆子,篮子,全家齐上阵,爸爸用竿子打,弟弟爬上树摘,我们在地上捡,妈妈忙着洗枣,恨不得马上让我吃到嘴。可我呢,早已馋得等不及了,一边捡,一边往嘴里塞,刚打下来的枣又脆又甜,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晚上全家在院子里赏月,吃枣,吃月饼,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我跟妈妈说,以后我探家时间就安排在枣熟的时候。从那以后每年的八月我都会回家与亲人团聚,成了不成文的约定,也成了妈妈的念想,每年妈妈和我都会享受这幸福的时刻。
再后来,我成了家,有了女儿,每年枣儿红的时候,我会带着全家回去。妈妈年复一年地看着高高的枣树上那一树的小红灯笼,掐着指头算日子,盼着女儿全家回来团圆。
为了照顾枣树,妈妈特意买了书,还拜师学艺,学会了给树开痂、剪枝、治病。枣儿熟了,妈妈就把枣晾干,给我带到北京。枣非常不好晒,特别容易坏。妈妈一遍又一遍地捡,她总是把不好的枣留下自己吃,把好枣给我留着。
年轻的时候,我患贫血病,医生说枣是最好的补血食物,于是,妈妈一年四季要让我有枣吃。半青半红时吃鲜枣儿、晾晒以后吃干枣儿、用酒炮制了吃醉枣儿。只要有人来北京,妈妈就托人捎,没人捎就邮寄,实在不行,她就亲自送到北京。记得有一年,我有任务赶不回去了,可是眼看着鲜枣放不住了,也没人去北京,咋办?妈妈就背着大提包,挤火车,给我送到北京,第二天又赶回家去。
在妈妈去世好多年后,我在她的日记本里,还翻出了老人家抄录的枣治疗贫血的笔记和保存的剪报,还写着:英贫血,她最爱吃枣,有妈在,闺女就有枣吃。我不禁泪流满面。
父亲去世后,每年我会把妈妈接到北京住些日子。可是快到八月时,妈妈说什么也要回家,我知道,她就是要回家给我们准备枣。在枣树下等我们回家,她特别享受那种属于她的幸福。
后来家里搬进楼房,树没有了,妈妈就年年到集市上给我买最好的枣,等着我回来。
妈妈风趣地说:“潘冬子盼着山上的映山红开了,他爸爸就回来了。我盼着树上枣儿熟了,我闺女就回来了。”
我何尝不是年年盼着树上的枣儿熟呢,枣熟了,我就可以回家见妈妈了。有妈的孩子真幸福。
然而,世上最深的痛苦,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年复一年,树上的枣儿仍然红了又红,可是,枣树下,已经再也没有人等女儿了,女儿再也见不到那双期盼、慈祥的眼睛了。
枣儿又红了,我分明看到妈妈在树下期待,戴着老花镜,一个一个地给我捡枣。这个镜头,常常浮现在眼前,那是刻在心里的,永远不会消失。
我依然爱枣,枣已融入了不同的滋味,那是亲情、乡情,红枣承载母爱,也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父母永远留在了故乡,到了枣儿成熟的八月,我还会找一切理由回故乡,因为,那里永远有父母的等待、期盼。
妈妈,树上的枣红了的时候,女儿就回来了,咱们说好了的。
柴英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作品发于《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等报刊,并收录到多种书籍,出版个人文集《爱美的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