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即使没吃饭,肚子也会感觉到撑,且因此坐立难安,总想打嗝或放屁……他可能正在经历胀气。
每个人的胃肠道都有气体,但当进入体内的气体量比排出的气体量多时,就可能使气体越积越多,让人越来越“膨胀”。看似普通的胀气,不仅让人难受或尴尬,还可能是疾病信号。
本文中,专家详细介绍了导致胀气的原因,要注意,有7种胀气可能预示着疾病。
五个习惯
导致“膨胀”
肚子胀气不仅会引起腹痛、频繁放屁、打嗝,还会使内脏活力受损。长久不重视,还可能使胃肠功能下降,引起消化系统疾病。
以下几个都是导致胀气的原因——
1.常吃易产气的食物
十字花科蔬菜 西兰花、卷心菜和甘蓝等所含的复合糖,在发酵之前都处于未消化状态,容易产生气体。
豆类 扁豆、大豆和豌豆等豆类食物富含蛋白质,但也含有人体无法吸收的糖和纤维,易导致胀气。
乳制品 吃过奶酪或喝完牛奶感觉肚子胀气,可能是乳糖不耐受所致。
苹果 苹果中含有很多人无法耐受的果糖和山梨糖醇,如果食用过多,腹部就容易胀气。
过咸的食物 高钠饮食会引发水肿,导致胀气。
2.吞入太多气体
吃饭太快、太急,吃饭时说话、嚼口香糖等,都可能导致气体进入胃中。大量喝水或喝饮料时,也易吞入空气。
3.肠道蠕动受影响
摄入太多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增加肠腔容量并影响肠子的正常蠕动,从而产生腹胀。此外,长期服用广谱抗菌素,可能抑制肠道正常菌群,从而导致食物发酵,产生气体。
4.久坐不锻炼
整日久坐,不爱活动,会让胃肠也变懒,从而导致肠道气体难以顺利排出。身体的活跃会带动消化道的肌肉群,加速气体排放。
5.压力过大
人在应急状态下,流入胃肠的血液会减少,从而使消化速度减缓。另外,压力过大会让人的呼吸变得粗重,比平常吸入更多气体,从而引起胀气。
做好五件事可缓解胀气
如果是疾病原因导致的胀气,就要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除了病理原因,健康人的胀气,可以试着做以下几件事来缓解:
1.尽量少吃产气食物
肚子胀气,多半和吃有关,容易胀气的人,首先要学会“挑食”——少吃十字花科蔬菜、豆类、乳制品以及过咸的食物。尽量少喝含气饮料和啤酒,不要过量吃高纤维食物,比如麦麸、辣椒、南瓜、荞麦面、玉米等,这些食物容易在胃肠内产生大量气体。
2.多吃护胃、顺气食物
有些食物有养胃和顺气的作用,比如山药,可以健脾胃、益肾气、促进消化吸收,它的黏稠质地也有保护胃壁的功效;白萝卜可顺气,但要做熟再吃,比如炖汤。
此外,黄瓜、香蕉、猕猴桃、橙子、芦笋、酸奶、腰果、生姜等食物,都有利于缓解胀气。
3.吃饭时细嚼慢咽
狼吞虎咽会将气体带入胃肠道。平时最好用15分钟—20分钟吃早餐,用半小时左右吃中晚餐。
要注意每口饭咀嚼的次数,一般来说,最好保证每口饭咀嚼不少于5次,对不易咀嚼的食物,要增加咀嚼次数。
4.避免不良情绪
胃很易受到情绪影响,有科学家将其称作“人体的第二大脑”。焦躁、忧虑、悲伤、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使消化功能减弱,或刺激胃部,使它制造出过多的胃酸,加剧腹胀。
心情不好时,要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绪,如参加体育运动,做一些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或是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保持良好心态。
七种胀气可能是疾病信号
生活习惯所造成的腹胀,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从十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但大部分时间较短,在排便或排气后就会有所缓解。
如果腹胀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日常生活,甚至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就要警惕消化系统是否已患病了。
造成腹胀的疾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腹腔内脏器炎症、消化道溃疡等。患者可依靠伴随症状进行初步鉴别:
1.如果腹胀伴有腹痛,且近三个月内,每周至少出现一次排便异常,就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造成的;
2.若突然出现严重的腹胀,同时伴有腹痛、发烧、恶心和呕吐,可能预示着胰腺炎或阑尾炎等脏器炎症;
3.如果伴有恶心、慢性腹泻和上腹痛等症状,就可能是肝脏或胆囊有问题;
4.腹胀,伴有肚脐周围疼痛,可能是小肠有问题;
5.左下腹部突然剧烈胀痛,可能是憩室炎、肠梗阻;
6.空腹时或进食后,腹胀且伴有钝痛或灼痛,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能是消化道溃疡;
7.总是在吃特定食物后腹胀,可能是食物过敏或消化不良。
小贴士:这样做可快速缓解胀气
仰卧在床上,两手分别放在胸、腹部;然后缓慢呼吸,持续1分钟—3分钟,接着双腿屈膝,两手抱膝压向腹部,然后还原,重复10次—30次,可促进胃的排空。
还可以在临睡前,用一只手按住肚脐,顺、逆时针揉摩各40次—100次。
此外,日常生活中要坚持锻炼,身体的活跃会带动消化道的肌肉群,从而加速气体排放。例如,可在饭后散步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