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天高气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佳节和大典。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天河会的日子。这一天夜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牛郎织女踏着鹊桥,相逢于天河之畔,说不完的离情别绪,述不尽的柔情蜜意。尘世间的少女们在庭院里摆下美酒、瓜果,祝贺牛郎织女相会,也为自己乞求幸福。她们结五彩线、穿七孔针,称为“乞巧”,谁先把针穿过去,就预示着谁这一年有好运气。杜牧的《七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人笔下的“七夕”是多么生动而有情致啊。
“七夕”不但受到民间女子们的喜爱,而且连宫中人也不能免俗,唐玄宗和杨贵妃就曾在“七夕”挽手并肩于长生殿,“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
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团圆节,历来为人们所钟爱。在这一天,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吃月饼、尝瓜果,共享天伦之乐。文人们则聚在一起,饮酒赏月、赋诗填词,别有一番情趣。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真是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月和日都逢九,就叫重阳节。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有一个叫恒景的人,跟从师傅学道。师傅告诉他,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难。但如果让家人缝一个布口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山、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灾避祸。因此,民间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佩戴茱萸的习俗。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就是这一情景。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时,秋季不但佳节多,而且有许多大典在这个季节举行。
“秋闱”又称“秋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就要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即“乡试”。这类考试由皇帝亲点大员做正副主考,被录取后的参试者即是举人。这是封建社会的重要典章制度。
清代,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开始,每年夏末秋初,皇帝都要亲自率领皇室子弟、王公大臣等,从京城出发,中秋节前后来到位于塞北的木兰围场,骑马围猎。这就是清代著名的“木兰秋狩”。“木兰秋狩”实际上是清代皇帝对皇子皇孙、宗室大臣和官兵进行的一次军事演习,对外可炫耀武力,对内可显示皇权。秋狩盛典,有着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秋季的佳节,在现代就更多了,教师节、国庆节等,都为人们所熟知,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着喜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