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早晨,泊头市民郑津东发现自己停在路边的汽车的车灯破损,前挡风玻璃上有一张“致歉字条”。
原来,初中生赵俊业晚上骑车时不小心撞到了郑津东的汽车,主动留下字条致歉。郑津东被这张字条暖到了。他说,车他自己修,不会让男孩赔偿。
(据《沧州晚报》8月17日6版)
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也不是第一次被这样的新闻感动。
男孩留下道歉纸条,愿意赔偿;司机被纸条暖到,坚决不让孩子赔偿,自己修车。两个人的行为,折射出了人性的美好。
美好在哪里?美好在男孩有担当精神,主动勇敢地面对问题,不逃避;美好在车主有一颗包容的心,让人温暖。
13岁的赵俊业虽然年龄不大,但他主动担责,留下联系方式,孩子纯真的心灵弥足珍贵。想来,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仅教给了他良知,也教给了他一个开放的心态。
虽然良知是人性的一部分,但真正展露出来,却需要一个顺畅的端口。尤其是认错、道歉这种展现良知的担责行为,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很重要。毕竟,认错、道歉在一些人眼里是没面子的事,是“丢人丢份儿”的事,会本能地找借口来掩盖自己的问题。如果是这样,良知的端口就会变得狭窄,美好的人性也就无从显现。
不怕犯错,直面犯错,敞开胸怀去接受由此而需要承担的责任,赵俊业年龄虽小,却是大家的榜样。
值得欣慰的是,车主郑津东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追责。
如果说13岁的少年展现了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那郑津东展现的就是包容,这同样是人性中美好的部分。
赵俊业只是一个孩子,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孩子,何况他还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孩子;车辆的损失只是财产的损失,人的生命与健康不受损失,才是最重要的。相信这也是郑津生心底的声音。
当认错成为一种担当,原谅也就成为一种自然。认错不丢人,原谅也不“丢份儿”,都是美德。
往大了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