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600多年风风雨雨,一个屯兵的村子如何繁茂着它的村史村风,述说着它的今生前世。带着诸多疑问,我们踏上了大运河进入沧州的第一村——吴桥县第六屯,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找寻有关运河人的山高水长。
军人们赶着牛羊来了
据《吴桥县志》和一些史料记载,第六屯是明初军人所建。
明洪武九年(1376年),德州正卫左所一名百户长率领100名军士,赶着牛羊,推着木轮车,背着粮食种子,拿着农具,从德州出发,顺着运河一路向北。当时正值仲春,到处芳草萋萋,柳枝鹅黄,他们欢笑着,憧憬着,期待着美好生活的到来。走出近50里,来到一河堤边的平坦地,百户长一声令下“咱们就在这里屯兵种地!”于是,军士们卸下车上的物资,开始搭建营房,埋锅做饭。从此,站岗的、放哨的、犁地的、除草的……虽和农民没什么两样,但他们实行军事化管理。营房门前有士兵把守,竖着红缎子镶边的大旗,上写:山东济南府德州卫左所第六屯。
春种秋收,等金灿灿的谷子堆满了仓库,他们又把远在家乡的妻子儿女接来。就这样,一代一代军屯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吴桥县志》记载:“洪武九年,境内设第四屯、第五屯、第六屯、第九屯,用于屯军。”他们平日自力更生、种田养兵,战时奋勇杀敌,始终没有丢弃军人的血性。直到清朝末年,军屯制度彻底废除。
军屯,带着军人的血性
现年97岁的韩连峰老人清楚地记得,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烧杀掠抢,经常逼迫第六屯村民为日军修公路、筑铁路,稍有怠慢,日军便皮鞭抽打。当地村民对日伪军恨之入骨。
第六屯农会组织年轻力壮的村民积极配合八路军抗日,每到月黑风高之夜,村里小青年们便摸黑到津浦铁路,抄镐抡锹,在铁路地基下掏洞挖沟。载着日军武器装备的列车驶入此处,整列车翻倒在地,大家便卸货物,砸火车,使日军运输受到重创。
解放战争时期,韩连峰和第六屯村的青壮年一样,参加了保卫吴桥县城的联防队,日夜守城,防止国民党破坏,当他亲眼看到为解放军送信的三名联防队员被国民党用刺刀刺死后,他们没有退缩,和农会的同志们一起,组织第六屯村更多的小青年投入到保卫家乡的战斗,使吴桥人尽早地看到了解放的曙光。
“1963年发大水,抗洪灾,第六屯人也不含糊,除了本地抢险,还到捷地帮着修坝挖渠。俺这地方的人,遇到事,没有一个懈怠的。”韩连峰老人说,就是在这次抗洪抢险中,第六屯村的大队长光荣入党。
“叮当叮当,我去第六,你去东光”
这句从清末流传至今的口头语,蕴藏着一段传奇故事。
86岁的魏德峰老人说,据说,清末一姓王的道士沿运河北上,路过第六屯,看到绿树掩映,清水绕村,鸟鸣声脆,甚是欢喜,于是决定在此建阁。他四处化缘求助,百姓念其心诚,纷纷捐款,最后捐得白银千两,由本村一付姓师傅带领能工巧匠完成,塑像和彩绘由本屯远近闻名的工匠李怀德绘制,整个工程费时两年。阁楼坐南朝北,分上下两层,庄重华丽。
修得玉皇阁,便有奇事出。
玉皇阁落成没多久,有天深夜,人们听到运河岸边有“叮叮当当”的悦耳响声,寻声望去,见运河漂来两口大钟,并有声音传出“叮当叮当,我去第六,你去东光”。人们到了岸边,果真有一口大铁钟停靠在水边。
人们把这口重300斤、一人高的大钟抬上岸后,悬挂在玉皇阁西侧的柏树枝上,每到节日或集市,村人就会敲响大钟,开始为食不果腹的穷人放粮施粥。这口大钟声音浑厚,绵延悠远,好像是为这个古老的军屯祈福。令人惊奇的是,没过多久,这棵挂钟的柏树枝叶逐渐干枯,但是挂钟的树枝依然翠绿繁茂。“只有闲死的,没有累死的。树和人同理呢。”这传说,至今流传了近百年,成为沧州区域褒奖勤奋、贬弃懒惰的一句口头禅。
玉皇阁直到新中国成立仍保存完好,“文革”后,那口铁钟被送去炼铁厂化成铁水。玉皇庙及后来修建的关帝庙、吕祖庙、娘娘庙、真武庙、三官庙、白衣庙、土地庙共八个庙均被拆除。
当我们来到第六屯玉皇庙遗址,看到一棵百年龙爪槐虬枝苍劲、枝叶婆娑,像在诉说着那些不曾忘记的过往。
赵金刚
沧州市作协会员,有作品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