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从因交流进化出语言这一神奇的工具,乡音也便成了乡亲父老间心与心相交派生出的一种最亲切的温暖……
与先生的邂逅属于奇缘,因为缘起于十几年前河北大学校园里那次因为问路时听到了先生一口纯正沧州乡音的亲热,以及先生听到我的沧州口音非拉我到家里喝水吃西瓜的“沧州式古道热肠”。后来,和先生的儿子以及先生的几个学生因为拥有共同的朋友而成为朋友,对先生有了更多了解。
五岁时,先生的父亲牺牲在解放太原的战场上,先生从小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和家乡励志的榜样:不仅在1965年考上大学,而且在大学入党。留校后,把教书育人当成一生的事业,被学生们总结为:“讲活了费尔巴哈,讲实了马恩列斯,讲透了毛泽东思想。”
先生那一口沧州乡音和侠义慷慨,至今让他的学生们难忘:先生的家对每个学生都是开放的,做了好吃的,用他那特有大嗓门沧州话喊学生去品尝;有些年长的研究生家属来探望,先生都要请到家里去做客;他自己偶得一瓶好酒,忘不了揣到学生宿舍来,和“穷”研究生们来分享……他是烈士子女,他对党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作为教师,他讲政治,讲党性,讲原则,讲立场,讲方法。他就是一盏明灯,用自己恪守的理想信念,去照亮学生们前进的道路。一位先生三十多年前的学生提起往事,依旧热泪盈眶。
先生退休后整修了老屋,每年都和老伴回老家住。为了村里建学校,他“舍老脸”“说软话”,一趟趟跑上跑下,找到他那些因为个人的事从没有找过的“有大出息”学生们,把亲笔帮助起草的材料转到相关部门。学校建成时,他亲自代表乡亲,向为建校出过力的学生们致谢。当然,学生们无论厅级、处级,还是博导、硕导,与先生的关系永远都是最纯净的师生。
先生叫马焕龙,1944年11月23出生,2020年3月2日去世,河北大学教授,曾任河北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法律系党总支书记。
乡贤,字典上释义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身为一个客居沧州的外地人,我不知道,自己有无资格用这个词归纳解读先生。
桃李不言下成蹊,乡音不改是真情!
张 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河北省、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