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来是“看脸”专家。从出生开始,新生儿就喜欢看脸,喜欢看熟悉、漂亮的面孔,并且热情洋溢地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成年人可以轻松分辨高度相似的陌生面孔,可以牢牢记住数百张面孔,不受时间流逝影响。
我们常常调侃,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可是为什么人类如此热衷看脸?看脸时,我们到底在看什么?什么样的一张面孔会被判定为好看?
看脸时,到底在看什么
一张好看的脸长什么样
●
对于人类这种高度社会化的灵长类动物而言,能一眼认出其他个体至关重要。
看到一张陌生面孔,大脑在不超过半秒钟的时间里,就会形成第一印象,然后迅速决定是要战斗、逃跑,还是合作、交配,从而帮助我们躲开有攻击意图的敌人,进行优势繁殖,以及交流情感、理解彼此的所思所想。
对于眼睛,面孔是多维度的视觉刺激,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分为两大类:长期特征和短期状态。
长期特征是脸部相对持久、稳定的特质。比如眼前的这张脸是不是好看、健康、可信赖等。短期状态是短暂、动态的面部线索,包括情绪、注意力、意图之类说变就变的信息。
根据长期特征,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行事风格,是不是值得交往。短期状态则可以展现一个人此时此刻的态度,让我们知道及时趋利避害。
哪怕只是几十毫秒的惊鸿一瞥,一张美丽的面孔也足以让人心神荡漾。是因为一张美的面孔符合所谓纯粹美的范式吗?还是有更复杂深刻的生物和社会因素?
研究面孔识别的科学家发现,好看的、长相吸引人的面孔,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生理、社会特质。由于人类喜欢这些特质,久而久之,汇集这些特质的脸便被认定为美。
有时候似乎是眼睛俘虏了作为视觉动物的人类,让我们心甘情愿臣服于一个人的美貌,其实这背后有着坚实的物理基础。
首先是对称。人类圆圆的脸从上到下长着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天然的对称,对对称的喜爱也是与生俱来。实验发现,面部越对称,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往往也更好,对称性反映了对寄生虫和病菌的抗性,表明含有优质基因。
其次,大众脸更好看。科学家发现,将大量真人照片加权平均后得到的平均人脸往往更好看,并且照片越多越好看。平均性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基因特征:面孔越靠近总体平均,基因来源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就越强。
最后,第二性征越明显,往往越好看。成年男性和女性的面孔差异很大,男性往往脸更长,有更宽的下巴和鲜明的颧骨。对于女性而言,女性特征越明显,通常被认为越好看。男性特征与吸引力的关系则比较复杂。通常而言,男性特征越明显会越好看,可是男性气质太足,又会显得暴力。
事实上,我们认识的一张张面孔就像是漂浮在大脑的人脸空间中,这个空间的原点就是我们经历的所有面孔的平均值。一张面孔越是靠近原点,就越容易被认定为好看。
我们所处的地域、文化、人生经验都会影响对好看的认知,甚至身体激素水平的波动,也会影响对美的偏好。从这个角度而言,美的面孔对每个人又是独特的。
据“十点科学”
大脑如何看脸
●
人类如此热衷于看脸,以至于很多时候,任何东西只要看起来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就会触发大脑快速反应,将其识别为一张脸。这种现象被称为空想性错视,导致我们在生活中看什么都是脸。
这种宁可看错也绝不放过一张脸的天然冲动表明,我们的大脑在看脸这件事上确实是不遗余力,同时也透露了大脑进行面孔识别的一些奥秘。
可问题是,我们常常对小猫小狗之间的差异浑然不觉,看不出动物园里的一群猴子谁是谁,然而对于每天匆匆掠过眼前的无数张人脸,却一下就能分辨得一清二楚。大脑是如何做到的呢?
科学家发现,大脑识别人脸时,并不是像毕加索的抽象画中那样,眼睛一块、鼻子一块分别读取,然后简单拼凑起一张脸,而是多层次信息的汇集。
我们既会看到整体的面孔形象——眼睛、鼻子、嘴组成的人脸,也会捕捉眼睛、鼻子、嘴巴的形状等局部特征,以及五官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将所有这些信息融合,形成一张完整的人脸。
大多数情况下,人主要利用整体信息,辅助以局部信息,来迅速识别面孔对应的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