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市区颐和国际A座二楼,有一家名为运河区赵兵诊所的中医诊所。
从医多年,赵兵在诊所中接诊过的患者早已数不清。这些年,许多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找他诊治,还有许多人和家人一起,“组团”找赵兵看病。赵兵凭借他精湛的医术和平易近人的行医风格,成了许多患者的“家庭医生”。
上到老人,下到孩子,很多家庭“组团”找他
赵兵是天津人,幼年在石家庄长大。他的母亲是一名护士。他的父亲赵云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中医,曾任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赵云生试验创新出七星针刺血疗法,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在赵兵儿时的印象里,常常有患者慕名到家里找父亲看病,父亲从不拒绝。家里成了半个诊所,但赵兵没有感觉不便,反而对医生这一职业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和更多的向往。
长大后,赵兵也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中医,并将父亲潜心研究创新的七星针刺血疗法传承下来。2007年,赵兵在姐夫的建议下来到沧州,开起沧州颐和中医门诊部,并请来父亲一同坐诊。很快,就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到诊所找父子俩看病。
赵云生去世后,诊所就剩下了赵兵一位中医大夫,诊所也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小赵大夫”成了“赵大夫”,赵兵依然是患者眼中那个平易近人的医生。赵兵说话慢条斯理,做事有条不紊。不管是多年难以根治的顽疾,还是普通的常见病,他都将最乐观的一面呈现在患者面前,帮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许多患者说,从诊所开业那天起,赵兵就成了他们的朋友,不少患者都是和家人一起“组团”来找赵兵看病的。
“我妈妈前些日子因为腰椎管狭窄,路都走不了了。她这段时间在赵大夫这儿做针灸,病情已经转轻。孩子有点上火,睡觉还打呼噜。我和妈妈、孩子一起来诊所,顺便调理调理我的身体。”这段时间,盐山的白女士几乎每天开车带着妈妈来赵兵这儿接受针灸治疗。孩子放假后,她把孩子也带上了。
在赵兵的诊所里,“家庭团队”很常见。这些患者中,既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赵兵俨然成了他们的“家庭医生”。
常跟患者“过招”,全力为患者解除病痛
前几天,9岁的浩浩跟着妈妈来到赵兵的诊所。
“我不要扎针!能不能别用针?”一听说要做针灸,浩浩立马想躲。
“这一屋子病号就你一个男生,你可是男子汉。”面对小患者,赵兵的声音明显高了一个调,语速却慢了下来。
听赵兵这么一说,浩浩也不好意思再躲了。赵兵手腕用力,用七星针在浩浩身上的几处穴位打刺放血。很快,治疗顺利完成。
赵兵对胆小的患者常鼓励,对不听话的患者则扮“黑脸”。如果对方性格大大咧咧,赵兵还要说“车轱辘”话,生怕对方忘了注意事项……多年来,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赵兵也总结出不少应对的经验,简直成了半个“心理医生”。
我市市区的王女士年轻时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越来越僵硬。她到处求医问药,病情却没有明显好转。
那时,诊所开业不久。王女士经人介绍找到赵兵。“我把自己交给你了。”王女士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治疗过程漫长,王女士怕疼,一度想放弃。赵兵不断为她打气:“再坚持坚持!”
半年后,王女士的病情明显好转。又过了半年,她已经可以做家务活了。就这样,赵兵为王女士治疗了两年,直到她身体康复。
沧县的袁女士结婚多年无法生育,赵兵为她调理身体,解开心结,夫妻俩终于在去年如愿生下了宝宝。市区年过七旬的王先生天天发烧却查不出病因,老人怀疑自己患了癌症,情绪十分低落。赵兵发现,老人脏腑功能失调,他一边开解对方一边调整治疗方案,一个月后,老人恢复了健康……
赵兵仍记得,得知他想从医时,父亲起初是不太支持的。“他告诉我,干这一行,肩上的责任实在太大了。干的时间越久,心里就越害怕。”赵兵说,虽然顾虑也多,但是一看见患者治疗后露出的笑脸,什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赵兵在为患者治疗时,总是慎重再慎重,时刻不敢大意。“为患者解除病痛是医生唯一要做的事。”赵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