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可能会更糟糕
很多年轻人选择“宅”在家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打击,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这可能是考试失利、不善与他人交往或者被辞退等等,让人们产生了“社会退缩”,而这种表现又恰恰是很多精神疾病的征兆,例如抑郁症、情绪障碍、社交焦虑、人格障碍等。
当你待在家这个相对封闭的地方,无法接触到自然界,意味着你很有可能日复一日地被你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困扰。逐渐地,这些感觉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让你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
根据日本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宅家这种现象甚至会让人的自杀意念增强。
可能会睡不着
昼夜节律指的是你身体内部的生物钟。自然光在帮助身体保持正常的“昼夜节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昼夜节律”是由我们眼睛中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线后调节的。强烈的光线是清醒的信号,这种信号能够刺激我们新陈代谢的发生,并且有效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而弱一点光线则是休息的信号,这种信号能够刺激褪黑激素的分泌,帮助人们缩短入睡时间和改善睡眠质量。
大多数室内环境所提供的光线强度不到白天自然光线的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即使在冬天)。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整天呆在室内,就不会收到能够刺激我们新陈代谢和抑制褪黑激素所需的清醒信号。而在晚上,室内环境太亮,我们的身体无法接受到休息的信号,更无法刺激褪黑激素的分泌,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
另外,一些人长时间“宅”在家里,会无意识地依赖手机和电脑这些电子设备。国内期刊《心理学报》和《应用心理学》都曾刊登文章,表示频繁使用手机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压力和抑郁,甚至会让睡眠质量变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维生素D水平会下降
大家都知道晒太阳能够补钙,那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的皮肤天然含有维生素D的前体——“7-脱氢胆固醇”。
当太阳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时,它们会将前体转化为一种叫做维生素D3的分子,然后维生素D3沿着代谢途径通过肝脏,最后到达肾脏,在那里转化为一种叫做骨化三醇的分子。这种分子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磷元素的吸收。
但是在室内环境下,特别是倡导节能减排的今天,很多室内照明设备都换成了LED灯,这种灯光是完全不含有紫外线的,更别提能够促进维生素D的产生。
长期“宅”在家里,减少暴露在太阳光下的时间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从而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免疫系统会动摇
当你长时间不出门时,你的心理状态会更加不好,与此同时身体素质也下降了,这两者都会削弱你的免疫系统,使你在最后外出时更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
特别是长期心理状态过差会显著影响健康。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中刊登了研究人员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孤独感和炎症之间存在联系,而炎症会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
“宅”在家里会对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还是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哪怕是仅仅蹲在路边观察一下世界,也好过“葛优瘫”在床榻上迷茫。从科学角度出发,出门运动、与人交流都能够促使我们身体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增强愉悦感,从而有效改善上述情况。
据“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