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雨腥风的年代,他秘密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来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北京大学印刷厂的领班工人,利用业余时间秘密印刷革命刊物《工人周刊》……
一座纪念碑镌刻下了他的英名。
北京大学公布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名单,也有他的名字。
在纪念碑上,他的介绍如此简短,却字字钉入人心:郝克勤(?—1923),河北沧县人。
发现英雄
英名镌刻北大纪念碑
北京大学校园静园内,竖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庄严肃穆,耸立在苍松翠柏之间,与周围的柏林、草地融为一体。
纪念碑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题写碑名,碑上镌刻着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期间,北大(含西南联大、燕京大学)师生和校友中83位革命烈士的英名。
纪念碑上面按不同年代,将烈士英名及生卒年月镌刻其上,以供瞻仰。
按照英烈生卒年排序,可以依次看到众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党员: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张太雷……而第七位叫郝克勤。
纪念碑上镌刻的是:“郝克勤(?—1923),河北沧县人”。
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发现这一信息,立刻感到其分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郝克勤留名北大纪念碑,但家乡人对其人其事知之不详。
他们多方查找资料,在《北大英烈》一书中,找到了郝克勤烈士的一些相关记载:郝克勤(?—1923年),河北省沧县人,北京大学印刷厂领班工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1921年下半年入党。1921年,党的北京地委机关刊物《工人周刊》曾在北大印刷厂秘密印刷。
1923年3月,《工人周刊》被京师军警督察机关查封,郝克勤被捕,判刑两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郝克勤被派到河南工作。在赴洛阳途中,他被当地驻军逮捕,解押开封,被判死刑,在开封南关外就义。
寻找英雄
北大印刷厂领班
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德峰说,按照目前《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一书所述,沧州入党最早的是张申府,第二位是张隐韬。长期以来,沧州还没有人知道还有一位1921年入党的沧州籍共产党员。无论是入党时间,还是为革命流血牺牲的事迹,郝克勤都应在沧州党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家具体在哪?他还有哪些事迹未被世人所知?无论他是谁,作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我们都有责任为英雄寻根。”刘德峰说。
为了了解郝克勤烈士的更多情况,比如他的出生年月、家为沧县何地等,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多方查证,希望获得烈士的更多信息。
5月25日,《沧州日报》以《谁知道早期党员郝克勤》为题,报道了寻找烈士的消息,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看到报纸的“寻人”文章,献县教师张正岩、沧州图书馆工作人员吴树强多方寻找资料,找到了刘伯清、罗章龙等人的回忆文章。文章中都提及了郝克勤的名字。
其中一段文字,让郝克勤的形象更清晰:“党的北京地委机关刊物《工人周刊》在北大印刷厂秘密印刷。印刷厂领班工人郝克勤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每遇经费困难,一时难于筹措时,通过他即可通融记账。《工人周刊》的印刷多挤工余时间进行,工人亦多方赞助。1923年3月,《工人周刊》被京师军警督察机关查封时,郝克勤被牵连入狱,禁锢二年。中共北方区委设法营救,得释后,郝被介绍到河南工作。后在赴洛阳途中,他为当地驻军所捕,解往开封。某军阀见郝佯示优容,郝侃侃而谈革命道理,该军阀断定郝必为中共重要分子而立判死刑,杀郝于开封南关外。”
这段文字既是对《北大英烈》一书中记载的郝克勤烈士事迹的又一证明,同时又补充了两点内容:一是郝克勤在《工人周刊》印刷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二是面对生死,他慷慨陈词革命真理,可见其风骨气度。
致敬英雄
沧州人在行动
有读者提出,郝克勤是否与张申府有交集?二人同在北大,又都信仰马克思主义。
沧州日报记者杨金丽为此采访了张申府的女儿张燕妮。据张燕妮介绍,父亲张申府的回忆文章中并没有提及郝克勤其人。
“父亲是1920年11月离开中国,赴法国里昂大学中国研究院任教的。从那以后,父亲主要在欧洲各国创建共产主义小组、发展共产党员。但是,我也不能确定,两个人在北大是否有交集。”张燕妮表示,她会托付堂哥(张岱年之子)到北大查访郝克勤的资料。
她说:“帮助家乡寻访早期共产党员,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有人建议,可以问问开封方面,是否有郝克勤的信息?
可惜的是,经当地工作人员查找,当地党史中并没有关于郝克勤的记载。
郝克勤的资料显示,他是沧县人。20世纪初的沧县与现在的沧县区划有很大的变动。
寻亲志愿者、黄骅市的王龙海在“帮英烈寻亲公益行动群”里,提供了部分沧县老地图。
另一位志愿者王吉仓将他从北大微博上查到的相关内容整理出来,希望能为寻访烈士多提供些线索。
盐山县郝庄子村的郝红岩回忆,听祖辈人讲,1900年左右,盐山县郝庄子村郝姓人家有一支迁往天津小站,其子在北京印刷厂当搬运工,上过两年多私塾,高个子。
可惜的是,这一支郝姓人家在抗日战争中惨遭日军杀害。因为年代久远,当初讲述这些的老人也早已过世,他只记住了这些。
在寻访郝克勤的过程中,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沧县二中(今沧州一中)的早期共产党员郝树模。
郝姓并不常见,《北大英烈》中记载,郝克勤是沧县人,郝树模在沧县求学,两个人会不会有关系?
孟村回族自治县水务局退休干部刘世瑞手中有一本《张隐韬》,书中记述的一个细节,再次指向了郝庄:张隐韬幼年时父亲去世,母亲去天津帮佣。他只好投奔在郝庄的外祖父,在这里生活、求学。外祖父所在的郝庄,就是郝树模的老家南皮郝庄。
这本书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张隐韬1921年11月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郝克勤1920年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入党。这说明,郝克勤的革命活动与张隐韬有交集。他们之间会不会有什么来往?
寻亲志愿者白文岐也发现了这一点。5月26日下午,他驱车到南皮县郝庄村实地寻访郝克勤的信息。
刚进村,突起大风,大大的雨点下来了。白文岐和旁边忙着收摊的一位老乡攀谈起郝树模来。老乡说:“你算问对人了!郝树模是我当家子长辈!跟我家去吧!”
老乡名叫郝燕宏,出自烈属家庭。听白文岐说明来意后,他找出《郝氏家谱》,两个人一页页仔细查看起来。
可惜的是,家谱中并没有关于郝克勤的记载。郝燕宏说,还有一种可能,郝氏有人外出到北京、天津,郝克勤有可能是这一支的。他答应和北京的郝氏联系,进一步查找郝克勤的信息。
刘德峰告诉记者,寻找郝克勤的工作还在继续,他盼望着能早日找到这位英雄的更多信息,丰富沧州的党史。
他也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为了革命事业,无数的先辈壮烈牺牲。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名字和事迹并不为人所知,我们更要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