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2日
第09版:09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本报评论员 赵业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看到沧县宸福家庭农场用“北斗”种地的新闻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

过去,种田主要使用人力和畜力,农民一年到头在田里劳作,农忙的时候正是最热的季节,麦收、秋收能把人累得脱掉一层皮。

后来,各类农业机械相继普及,种田轻松多了,但同样离不开人。

现如今,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开始运用到了农业生产的各环节,种田也越来越智能化,人不再被困在田地里。

像沧县宸福家庭农场这样,使用“北斗”种庄稼,田间的活儿基本上不用人工,整个种植、管理、收割等流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民解放了双手,实现了增产增收。

可以说,科技的发展给农业生产插上了一双翅膀。

其实,农业走向集约化、科技化是大趋势。农业只有全方位拥抱科技,打造“智慧农业”,才能实现增产增收,才能解决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

打造“智慧农业”,人才最为关键。

沧县宸福家庭农场成立之初,张宸的父亲为了种好地,整天在地里忙碌,非常辛苦。张宸接手农场后,引入农业全程机械化平台,又上马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了无人化种植、收割作业。

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的张宸,有知识、有文化,懂得利用科技的力量,所以才能把农场经营成了“智慧农场”。而要打造沧州的“智慧农业”,就需要更多像张宸这样的人才做支撑。

打造“智慧农业”,需要政策引导。

要想让“智慧农业”在沧州普及,不仅需要农民紧跟科技的步伐,积极创新求变,更需要政策的阳光雨露。比如,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种田大户;再比如,合理调配作业机具,协调开展跨区作业,营造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帮助广大农民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田。

打造“智慧农业”,还要因势利导。

对于新技术的出现,农民的接受会有一个过程。因此,要因势利导,让他们看到“智慧农业”的好处,尝到“智慧农业”的甜头,从而主动尝试用新技术、新方法种田。

展望未来,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田间地头广泛普及和应用,正在深刻变革农业的种植模式。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中来。

29岁的张宸2013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成为一名农民。在父亲承包的一万多亩土地上,张宸用上了现代化耕种方式,农机无人操作,耕种自动完成。

(据6月1日《沧州晚报》5版)

2021-06-02 本报评论员 赵业乾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4504.html 1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