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晓娟 张 丹 魏志广 摄影报道
54岁的杨月法坐在地头的电动三轮车上,看着越开越远的播种机,嘴里感叹着:“现代科技真厉害,‘北斗’种地,无人驾驶,不服不行啊。”
听着杨月法的话,旁边的张宸笑得格外灿烂:“我这万亩农场的机械用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播种机不用人驾驶就可以干活啦。”
“玄机”
29岁的张宸像大多数90后一样穿着时尚、热爱新鲜事物。
作为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的年轻“农民”,她的种地方式“现代范儿”十足。
杨月法感叹的无人驾驶播种机,就是张宸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代机械。
从外观上看,这台播种机和普通的播种机没有区别,玄机藏在一块小小的科技板上。
“我家种地不用人工,这都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劳。”张宸说。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当初为了让自家的农业机械更具“现代范儿”,张宸请来了相关专家,为她的农业机械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而使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具备了精准定位和无人驾驶功能。
张宸记得小时候一旦自己贪玩,父母总会用这样一句话教训自己:现在不努力学习,以后回家种地吧。
现如今张宸发现,关于种地的学问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一辈传一辈的经验式种地方式早已过时,新的智能种地模式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式。
张宸用科技打造出一幅在田里忙活的是机器人,新型农民不用下地、在智慧农业平台上“躺着收获”的场景。
正是夏播季节,农场用无人驾驶的播种机播种玉米的场景,引来村民围观。村民称赞道:“太厉害了,机器无人驾驶自己向前跑,我真是开眼界了。”
“解放”
张宸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靠土地吃饭。
2011年,张宸的父亲张文国建立了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包了11500亩土地,忙的时候“累得直不起腰”,一年到头过的是一颗汗珠摔八瓣的日子。
2013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宸,开始跟父亲一起从事农业生产。“一是我爸爸太忙了,我想帮他。二是我喜欢种地。”
作为一名90后的新农民,张宸发现,随着农民种地成本增加和土地收益降低,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家中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一些土地因没有及时耕种变得荒芜。
“怎样让种地变得容易,并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呢?”张宸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规模化经营、科技化种植才是出路。”张宸下定了“科技种田”的决心。
2018年,张宸建起了宸福家庭农场。同年,张宸承接了河北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在项目中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多方合作,共同搭建起了农业全程机械化平台。
不断地学习,开阔了张宸的眼界,她了解到“北斗”的先进性后,格外兴奋。她请来了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王秀和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师李晓明,为部分播种机、收割机等机械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播种机的“头上”安着长长的天线。工作人员提前把包括土地面积、播种深度等数据输入到电脑中,播种机通过无线设备接收指令。
这样,这些大型农机就能自动完成播种、施肥、收获等操作了。
那年秋天,看着无人驾驶收割机与无人驾驶卸粮车自动工作,张宸欣慰地笑了。
与传统农机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动驾驶的农机依托智能技术,可保障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精准化操作。
笑脸
试验成功了!
“‘北斗’种地省时、省力、省人工,完全可以大范围应用。”张宸说。
张宸陆续给农场的11台农业机械装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耕、播、施肥、填土、收割的全自动化。作业面积达到了3万余亩。
张宸粗略估算,仅此一项,她一年可节省成本100多万元。
沧县宸福家庭农场探索出了“多元经营、循环种养、品牌增效、渠道多元”的新路子,有效地抵御了自然、市场双重风险,提高了经济、生态多重效益。
随着农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经营产品种类的逐渐增多,张宸通过“快手”“抖音”等直播软件,发布小视频,进行网络直播推介农场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如今,宸福家庭农场的产品销售已经拓展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并且积累了大量客户。目前,网络销售的收入占宸福家庭农场收入的25%。
“高科技为我的家庭农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对种地越来越有信心了。”张宸说。
又一年的夏播玉米开始了,“北斗”无人驾驶的播种机在万亩土地上奔驶,它的身后,是长长的垄沟和张宸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