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5日
第17版:17

桑梓福地说桑园

姚凤霞

提笔落下“桑园”这两个字时,我的眼前已有运河两岸桑林如海、万顷荡漾、碧波铺展开来的感觉。春来万物复苏,莹莹新绿宛若一只只展翅欲飞的绿蝶,迎着朝阳起舞蹁跹。举目桑园茂密如织,身着罗裙的采桑女穿梭于其间含笑而行,或举目,或弯腰。不知她们要经过几世的轮回,才能修来如此美好的遇见,用一双双灵巧纤细的手指编织着美好的憧憬以及烟火浓郁的生活气息。

关于桑园,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传说更是枚不胜数,比如《桑儿和园儿》的凄美温婉的爱情故事,《桑园寄子》中邓伯道寄子桑园的涕泪传奇等。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之所以能像大运河水一样,千古不朽,还要追溯到那些叠嶂沃野、苍翠葱郁的桑树。

桑树的繁殖力很强,根深叶茂。它不仅能够挡风固堤,桑叶还可以用来养蚕,成就蚕丝万缕的繁荣经济。桑葚味道鲜美,不仅能健脾胃助消化,还有乌发美容等效果。

明朝初期,吴桥这一代经常闹水灾,大水冲毁堤坝,肆意横流,百姓连年饱受水患之痛,苦不堪言。据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朝廷昭告天下,在洲邑卫所种植桑枣,区域民众无不积极响应。仅仅几年工夫,这里便桑树繁茂,柘树丛生,满目苍翠。尤其是桑葚成熟时节,香飘百里,蜂蝶群舞,百鸟歌鸣。此地也因此得名桑柘园、柘园镇,后来也有人叫桑园儿。根据《孔府档案史料选》载,乾隆十四年(1749年),山东巡抚奏改德州桑园镇为柘园镇。后又得名柘镇、桑园儿。

桑园镇原来隶属德州管辖,于上世纪50年代划属河北,今为吴桥县城所在地。从行政规格来说,它曾是德州七大古镇中最为发达的一个。京沪铁路在这里经过,设有桑园站,因此也是七大古镇中惟一一个通火车、设车站的地方。

说到桑园,不能不提到明朝文坛吴之振。有一次吴之振沿运河坐船游览,途经名闻天下的桑园古镇时,看到桑园碧水桑田、桑葚如珠,亦有垂柳摇曳河岸,犹如仙境。他停船靠岸,小酌之后,便在斜阳下漫步欣赏。

他走在蜿蜒曲折的桑林小道上,一路走一路看,走过一座狭窄老旧的小木桥,又穿过河堤下安寂的村庄。这里有几座大宅门很是气派,肥壮的老牛带领着小牛犊在门前不远的沙堆上熟睡着。一棵棵高大的桑树、柳树遮掩着村庄。在裸露的树根下,一只野兔偷窥着行人却不躲藏。路边一片池塘里蛙鸣浅唱,稀疏的荷叶衬托着将熟的莲子愈加诱人。夕阳渐落,古镇楼阁飞檐被映衬得更加雄伟高大。

轻风徐徐吹来,五谷即将成熟的味道飘散风中,从集市上归家的农人们,肩扛手提着犁锄农具,让子孙准备喜人的秋收。这些如痴如醉的风景让诗人遐想万千,诗意油然。

吴之振以清丽自然的笔触,写出了田园风光,桑园之美。杨柳、耕牛、牛犊、野兔、满目即将成熟的五谷,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与赞美。骄阳渐隐桑梓地,碧波盈漾正迎秋。 这正是诗人眼里最真实的桑园古镇。

桑梓故里话桑梓,今日桑园藏古韵,勤劳绘就幸福景,明日桑园胜古今。

桑园不仅是桑梓福地,更是旅游观光胜地。京杭大运河碧波荡漾,穿城而过;中国吴桥杂技大世界独树一帜,游人如织。

桑林如海,那是桑园最精彩的画面。今日桑园,更胜往昔。

2021-05-25 姚凤霞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3380.html 1 桑梓福地说桑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