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4日
第13版:13

压力是怎样“薅”掉头发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斑秃与遗传、情绪、应激、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精神压力过大。压力大的人,头发还有救吗?下面专家给不同脱发人群开出发量“抢救处方”,教你从细节入手养好头发——

斑秃

抗炎+激素治疗

斑秃患者通常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的头发或眉毛神秘消失了一片,俗称“鬼剃头”。最常见的患病群体,是那些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焦虑、休息睡眠不好的中年人和部分青年人。

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细胞不分敌我,非要打内战攻击“友军”毛囊,从而导致脱发。一般通过抗炎和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手段“调停内战”,达到治疗的目的。

注意休息、避免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多数斑秃是可以自愈的(3个月—6个月)。3个月以上没有好转,应该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雄秃

脂溢性脱发

雄秃即雄激素性脱发(脂溢性脱发)。该病多见于20岁—40岁男性和部分女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生活状态、情绪和环境会起到促进作用。

产后脱发

注意休息

很多女性产后3个月—6个月间头发越来越少。这是由于受孕期激素水平影响,头发的生长周期被打乱所致,但一般产后3个月—9个月以内,这种情况就会慢慢改善。

因此患者无需用药,注意头发清洁、多休息、保持心情愉悦即可。

感染性脱发

抗菌治疗

生活中有很多细菌和真菌,如果不注意卫生或者家里养了宠物,例如逗了猫狗,不洗手消毒就摸头皮,细菌就可能导致毛囊感染,引起头皮毛囊炎。真菌感染毛发和头皮则引起头癣,不仅会断发和脱发,还能导致头皮发炎甚至化脓。

如果是细菌感染,就要用抗生素药品进行治疗;如果是真菌感染,就要进行抗真菌治疗,同时处理周围环境,做好宠物的清洁卫生和治疗。

其他原因

先治“病因”

换了环境水土不服、熬夜、精神压力大、做过手术、药物副作用、盲目节食减肥导致贫血、缺少某些微量元素等都可能引起掉发。如果和疾病相关,就先听取专科医生建议;如果是生活方式引起的脱发,就需均衡饮食,调节生活作息。

生活中8个“防脱”建议

对脱发患者来说,适当放慢生活节奏,对“保存剩余发量”非常有利。

调整心态

长期紧张、焦虑过度疲劳等都会加重脱发。脱发患者应调整心态,注意休息,经常深呼吸、散步等,精神放松有利于头发生长。

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质量不好的人更易脱发,因此,建议患者按时睡觉,保证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这样有助于改善脱发。

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

长时间用电脑,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持续紧张,会导致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造成毛囊营养不良导致脱发。

营养均衡

脱发患者应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远离“重口味”食物,增加膳食中谷物、蔬菜、水果的比重,增加对头发有“滋补”作用的高蛋白类食物,如牛奶、瘦肉、家禽和鱼类。

两天洗一次

洗发太勤或太少对头发的保养来说都不好,一般隔天洗一次即可,洗发水温以40摄氏度左右为宜;洗发时轻轻按摩头皮,既能清洁头皮,又能促进头皮血液循环。

用木梳或牛角梳

脱发患者应常备一把好用的梳子,最好是木梳或牛角梳,这类材质可减少静电对毛发的伤害。

戒烟

吸烟会使头皮毛细血管收缩,影响头发正常生长,是引起脱发的危险因素之一。多项研究发现,吸烟者脱发发病率远高于非吸烟者。

头发不宜绑太紧

过度压迫、摩擦和牵拉头发会引起脱发,因此,束发时不要过度牵拉头发,也不要将头发绑得太紧。

此外,染发、烫发、暴晒都可能损伤发质,造成头发干枯、硬脆,更易断裂。

毛发再生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脱发的时候不必过分沮丧,坚持治疗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获得很明显的改善。

据《生命时报》

2021-05-24 大量的研究表明,斑秃与遗传、情绪、应激、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精神压力过大。压力大的人,头发还有救吗?下面专家给不同脱发人群开出发量“抢救处方”,教你从细节入手养好头发——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3290.html 1 压力是怎样“薅”掉头发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