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6日
第10版:10

每一位器官捐献志愿者都是英雄

本报评论员 彭 玲

35岁的张欣然报名志愿捐献器官。她说,自己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希望将来能用自己的付出让生命得以延续。

据悉,沧州已有183人填写了志愿登记表,其中5人已完成了器官捐献,17名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因此受益。

(据4月15日《沧州晚报》5版)

“没有什么能够约束,我们对生命的爱”,这是给所有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赠言。

这样的赠言,彰显着每一位器官捐献志愿者身上隐藏的大爱之美。

说他们是勇于奉献自我的英雄,并不为过。张欣然就是其中一名志愿者。

张欣然只有30多岁,她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后,做出了逝后捐献器官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让生命以爱的形式再延续,更是在传递浓浓的爱心,它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难以言表。

作为一个记者,对器官捐献的义举并不陌生,可是每次读到这样的故事,总是会引发心灵的震颤。

因为相比于其他爱心行为,做出这样的决定面临着更大的难度。

之所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很难,是因为捐献者首先要过“传统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这就是数千年来的丧葬习惯。“入土为安”是逝者朴素的要求,“体面”“完整”地离开人世,遵从习俗完成最后的仪式,是人们对离世方式最通俗的理解。作为器官捐献者,如果不能打破这种传统观念,很难做出这样的决定。

其次,器官捐献者还要过亲情关。不管是身边有父母高堂,还是有兄弟姐妹,要说服他们理解和接受捐赠的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否获得他们的支持,直接关系着捐赠行为的成败。

也正是因为有着观念和心理上的诸多困难,做出捐献器官的决定,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和力量。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困难,我国在器官移植数量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据报道,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患者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可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能够做上手术,其余众多患者需要苦苦等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可移植的人体器官。可以说,因为缺少可移植的人体器官,很多原本有望康复的病人在等待中由希望变为失望,最后成绝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志愿者的行为都具有着榜样的作用,值得全社会尊敬和褒扬。

张欣然是个普通人,但在她身上,我们不仅体会到了爱心的力量,更感受到了生命的博大。

她这种勇气和力量,来自于对生命真谛的理解。

在张欣然的决定里,有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器官捐献,不仅是对一个逝去生命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另一个生命的莫大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逝去是一种永恒的存活,捐赠是另一种意义的获得。

生如夏花灿烂,死如秋叶静美,那是许多人的渴望。当一个人能真正冲破心灵的束缚,做出捐献的决定,不管最后能否实现,他的人生已经无比高大。

因为,“让我用爱延续他人的生命”这种想法,已经超越了平凡人的思维——他突破了自己,才永恒了时空。

2021-04-16 本报评论员 彭 玲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9895.html 1 每一位器官捐献志愿者都是英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