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电视广告,近年流行起来的私域营销成为“假医生”和“假专家”的“沃土”。记者梳理发现,2019年以来,国内法院终审宣判的在微信端冒充医学专家卖假药、销售“医疗服务”且被定性为诈骗罪的案件共22件,其中涉及“假医生”328人,2.9万余人受害,涉案金额高达1.9亿元。
(据4月6日《沧州晚报》12版)
“网络神医”背后很有可能有诈骗团伙存在。
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了一起特大诈骗案就值得警惕。隔空问诊的“老中医”让近3000人上当破财,这起特大诈骗案二审判决书显示,涉案金额600余万元。“名医”名实不符,而且针对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定金不想交、质疑定金、担心效果等,他们也有相对应“话术”模板,危害性极大。
其实,梳理媒体报道就会发现,“网络神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稀缺。虽然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是很多商家必不可少的经营方式,但是打着行医的口号骗人,的确是“谋财害命”之举。
比如,此类犯罪多为团伙作案,公司组织机构细致,一般会分为推广部、销售部、客服部、回访部以及财务、人事部门等。如此作案手段不容小觑。
对“网络神医”亟须依法治理,绝不能纵容其兴风作浪。
一,需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互联网的出现,为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医疗服务变革已经悄然进行。为了让行业发展更规范,相关部门应积极履职,对涉嫌违法违规经营的市场主体和个人,要依法惩治,以杜绝“网络神医”出现。
二,对于从业者来讲,须增强守法意识。正如专家所言,有些人明知道自己所在的公司从事非法诊疗活动,明知道公司让销售人员假冒医生专家,故意夸大药品或食品的功效,仍然听从安排行骗,这已经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所以,于个人而言,应该增强法律意识,避免沦为违法犯罪帮凶。
三,互联网平台当切实负起责任。互联网为医疗服务的多元化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互联网平台要对“互联网+医疗”进行有效的监管,做到“恪尽职守”。比如,加强对线上医生的审核管理,谨防“假医生”“假专家”充斥其中。
同时,互联网平台也有义务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引导公众理智消费,谨防被“网络神医”套路。
此外,还要对“网络神医”全链条打击。
诚如前述,此类犯罪多为团伙作案,公司组织机构细致。对此,一方面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施力,在监管常态化上加大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对违法案件办理力度,让不法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从而让“网络神医”等不法营销无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