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您躺平,胳膊伸直,手臂放松……”患者王大爷正在沧州市人民医院PICC门诊接受PICC拔管。门诊专科护士高洁一边温和地与王大爷聊着家常,一边动作轻柔地操作着。
转眼间,一根长达30厘米的细长导管就从老人的上臂中撤了出来。“唉哟,这么长的针管呀!”老人语气轻松地惊叹着,脸上却没有一丝疼痛的表情。
这是沧州市人民医院PICC门诊日常工作中的一幕。
早在2005年,沧州市人民医院就引进了PICC置管技术,让万余名患者受益。2014年,医院引进了超声下PICC+MST技术,同年9月,成立沧州地区首家PICC门诊,为患者开辟了一条保卫血管的“绿色通道”。
“1997年,国内引进PICC置管术,针对肿瘤化疗、刺激性药物输注、静脉营养治疗、长期静脉输液等,进行广泛临床应用。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静脉,避免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和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更好地保护外周血管。”护士高洁介绍说,“PICC是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导管靠近心脏的大血管,避免化疗药物等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
PICC置管与导管维护是门诊的两大重头工作。“在超声引导下PICC+MST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导管定位全程可见,极大地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高洁说,PICC导管可在人体内留置1年,能很好地缓解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通过彩超进行血管筛查、选择最适宜血管、排除禁忌症、置管、维护……这一系列过程,在PICC门诊专科护士眼中,再平常不过。但真正操作起来,每一项操作都考验着她们的技术水平。
“置管术要求患者平躺,手臂张开成90°角。我们将双肘支撑在操作台上,这样会让手部送管的动作更加稳定。”护士张阳说,“很多时候,患者因病情或是无法平躺只能坐着,或是手臂不能翻转,我们就只能采取站姿甚至跪姿进行操作。在短则三四十分钟、长则几小时的置管时间里,双手不能抖动,必须平稳地将导管送到指定位置。”
PICC置管的最大难题是异位的处理,解决的关键在于技巧的把握。平时工作之余,高洁和张阳两人经常和省内外资深专家进行业务交流。“有一次在给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遇到了一个特别棘手的异位情况,反复调整都没有解决,当时心里特别焦躁。这时突然想起曾有专家分享过此类案例,于是马上调整方案,顺利地将导管送到了指定位置,当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张阳回忆到。
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准的同时,沧州市人民医院PICC门诊也把先进的技术推向沧州各县。“全市从县乡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占到七成,PICC导管需要每周维护一次,许多患者不方便每周都来沧州市区做维护。”高洁介绍说,为了让患者能够就近在县里医院得到诊疗服务,自门诊成立以来,沧州市人民医院多次派出资深、专业的护理人员,前往各县进行技术培训。
有时县里医院遇到疑难患者请求援助,只要时间允许,沧州市人民医院PICC门诊的专职护士们都会下县出诊。“有一次,河间的一位患者打来求助电话。”高洁说,患者因患乳腺癌做化疗长期输液,需要进行PICC置管。由于患者手臂水肿,县里医院做第一次置管时失败了,引起手臂血管收缩,无法再次穿刺。“接到求助电话后,我们迅速下县出诊。这样的特殊情况,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得益于几年来的技术积累,终于完成了PICC置管。”
沧州市人民医院PICC门诊的患者,下到19个月大的婴儿,上到百岁的老人;业务范围从PICC导管及输液港置入到PICC、输液港各类导管维护,静脉治疗并发症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平均每月有200余例的置管人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延伸服务,为活动不便的居家患者带来福音……像医生一样在门诊坐诊的PICC门诊专职专科护士,用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患者的一致称赞。
刘琰 杨惠麟 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