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6日
第18版:18

青砖黛瓦筑匠心

古建青砖制作技艺:

王立山介绍青砖雕刻工艺

王立山(右)和儿子王鹏飞

王立山制作的青砖被用于故宫地面维修

新砖出窑 金洁 摄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故宫,以青砖黛瓦等为建筑材料。据统计,故宫十年接待游客2亿人次。也因此,故宫的砖瓦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

30多年来,故宫里的替补新砖,多出自任丘市出岸镇古建砖厂。省级非遗古建青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立山和工人们,凭借着祖传手工制砖技艺,已经为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等地制作青砖38载。

如今,漫步在故宫,王立山送进故宫的青砖,被使用在地面、城墙和屋脊上,与那些历经了近600年沧桑的古砖相互交融……

一砖一窑一世界

1

近日,在任丘市出岸镇古建砖厂,几十名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掀顶作业,为窖炉内烧制好的青砖降温……厂区内,一排排色泽青蓝、韵味古朴的青砖整齐地码放着,静待着与古老建筑的完美融合。

“青砖作为古建筑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烧制历史。它的制作工艺复杂,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按照传统工艺,单是泥土的晾晒、风化就需要五、六年时间,一炉也就能出4000块左右成品。”王立山说。

关于古砖制作,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中,有这样的记载——“凡转锈之法,窑巅做一平田样,四周稍弦起,灌水其上,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

王立山制作仿古砖的选土十分讲究。他只用距离地面1米以上的红黏土,将土放置3年以上,经过春夏秋冬季节的冻融,让土颗粒变成粉末,再经筛选,用中性水将之完全“闷透”方可使用。

泥土在经历反复捶打后,被制成坯。最终经过古老工艺的烧制后,这些原本沉睡了千万年的泥土,蜕变成了一块块颜色发青、质地坚硬的古砖,被应用于古建筑的翻新,让这些建筑重获新生、焕发光彩。

王立山说:“我们的青砖制作工艺,其实并不高精尖,而是严格遵循着古法工艺。”

在制作青砖之前,他们要上选优质黏土,凉晒、翻搅,去暴质、增柔性,经过“冻三缓两”再筛选。之后,人们用中性水和泥、练泥、打浆,置稠泥于框中,着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型,存阴棚内,日日转筑。阴晾7日后,人们用木板将坯面压平、压实,移至亭子间花架码放,自然阴干。

然后,人们装窑、烘干,在窑内经一个月左右不同火力焙烧,再窨水,而后出窑。整个过程前后要十几道工序、两三年的时间。

王立山和工人们制作的成品砖色泽青蓝,不仅较好地体现古建材料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抗碱、抗高压等性能。

王立山坚持的选砖原则是“或三五而选一,或数十而选一,必面背四旁,色泽青蓝,无燥纹坠角,叩之声震而清者,乃为入格”。

2

为故宫供砖38载

3

老手艺融入新血液

青砖房具有冬暖夏凉、养生环保、透气性好等特点,但是随着工业化制砖设备的问世,人工烧制的仿古青砖成本太高,除个别古建筑仍使用外,青砖已基本退出建筑舞台,传统的青砖制作工艺被人们渐渐淡忘。

多年来,王立山除了能制作各种型号类别的青砖,还能制作各种造型的砖雕、瓦片、琉璃、仿古建筑装饰物。如今,厂子的产品已不下百种。

烧砖是一门技术活儿。即便知道了整个烧制过程,没有一定的经验,不了解其中的细节,一样没法烧出故宫需要的砖。现在砖厂里会腌土、打泥、做坯子、烧火的工人大多年龄偏大,最老的一位工人已经年过70岁。

“古建砖工艺繁琐,一般人极难掌握。再加上产品制作周期长,产生效益慢,而且土质要求高,很难找到可替代的土源,本地可用量已经很少。所以,我们基本处于维持生产状态。这门技艺需弘扬和保护。”王立山说。

作为非遗传承人,王立山有一份弘扬传承的责任在心头。为此,他在厂区内建了一座展厅。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满满的青砖和砖雕作品。

王立山的儿子王鹏飞几年前从部队退伍回到砖厂,分担了王立山的一部分工作。为让青砖具备更为广泛的用途,出生于1989年的他,正在从青砖设计上下功夫。制砖和砖雕是分不开的,父子俩还经常不断钻研砖雕技艺。

当一方方青砖上栩栩如生的牡丹、兰花等花鸟虫鱼,乃至古朴幽远的山水画在刀下被慢慢雕出,王立山感受到那是有生命力的手艺在传承,更是匠心精神的坚守。

2021-03-16 古建青砖制作技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6506.html 1 青砖黛瓦筑匠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