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2日
第10版:10

让体育真正回归校园

本报评论员 马景华

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并将体育科目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据3月10日《沧州晚报》2版)

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印发的这个文件,传递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这些年来中小学校园内的体育活动少之又少;二是要恢复学生应有的体育活动,让它在校园里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这里,笔者不想去探究体育课太少的原因,因为这件事很复杂,涉及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笔者想说的是,体育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学生时代理应受到重视。

“体育”二字的解释有两个意思,其中一个意思是:“以发展体力、増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可以看出,体育也是一种教育。那为什么这种教育会在孩子们身上缺失?我认为是很多人片面地理解了“体育”的含义,把它等同于体育运动,而忽略了它的教化意义。

这就好理解了,为什么总有些声音会说“体育有什么用,咱孩子又不当运动员”,或者又说“体育没什么用,不能影响了作业功课”。其实,这就是把体育和体育运动等同了。

所以,要求孩子们在学生时代从事体育活动,是面向所有人的教化活动,是增强一个人身心素质的重要方式,至于培养专业人才,或者说孩子们将来对体育运动感不感兴趣,喜不喜欢,都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选项。

那么,体育进校园为什么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有三个方面:

第一,身体是基础和载体。

伟人毛泽东曾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也就是说,支撑智行、躬行道德的载体是人的身体。没有这个载体,或者说这个载体很脆弱,那无论学到多好的知识,都不可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远离肥胖,远离“小眼镜”,増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不是说说就可以的,固定的、规范的校园体育活动,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二,体育等活动传递的价值无比巨大。

学生时代是塑形的最好时期,而体育所传递的拼搏、进取、顽强、协作、专业精神,对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意志的磨炼,作用是巨大的,同时又是无形的、非功利的。眼睛只瞄准“有用”的,很容易撞上“天花板”。

第三,体育是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的重要手段。

实事求是地说,当下社会,群众体育也好,职业体育也好,都发展得不错。当你发现大家都在忙着锻炼、忙着健身时,你也可能会跃跃欲试,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一个好的行为和举动是会感染别人的,良好的氛围也就这样形成了。

我们这些成年人,为了身体健康都愿意去健身,怎么能忘记校园里的孩子们呢?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代表了昂扬向上的精神,能展示孩子们青春飞扬的一面,也是烘托校园氛围的最佳方式。

让体育真正回归校园,孩子的未来才有更多可能。

2021-03-12 本报评论员 马景华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6237.html 1 让体育真正回归校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