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平淡而有规律的生活。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想这样生活却往往没那么容易。对一部分人来说,良好的睡眠可能是个奢望。
最近,“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这一话题登上热搜。调查显示:当下,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超3/4的人晚上11点以后才入睡,还有近1/3的人熬到凌晨1点以后才入睡。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睡眠?
晚上不想睡
早晨不想起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熬夜可真不是个稀罕事儿。
最近一段时间,因睡眠质量差,90后朱敏(化名)一直在吃药调理。她说:“我每晚入睡都很困难,睡不安稳是常态,还经常做噩梦。”
这样的结果就是第二天昏昏沉沉。她猜测,睡眠质量不好,跟自己经常熬夜的习惯有关:“比如昨天,放下手机才发现,已经是凌晨1点了。”
这种情况在假期尤其明显。朱敏在假期经常会陷入“晚上不想睡,早晨不想起”的循环中。她说:“反正第二天也不用早起,总觉得好不容易放个假,明天不用早起,因此晚上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熬夜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心理上的,觉得如果不睡觉,时间就是我的。”朱敏说。当夜深人静,微信群的消息提示音也不再响起时,她的心情就会非常放松。
朱敏知道熬夜或者睡眠不足的害处,但很难控制自己。她无奈地说:“我也想早点入睡,但一到晚上,头脑就特别清醒,用尽办法也睡不着。”
“舍不得结束这一天”
与朱敏比起来,“宝妈”刘芳(化名)的睡眠质量要好一些,但也时不时会遇到睡眠问题。
“遇到烦心事,往往会失眠,特别严重的时候能一直失眠到第二天天亮。”家庭琐事、工作压力……这些问题都曾成为她睡不着的原因。
有些时候,则是她自发选择晚上不睡。“白天没有自己的时间,平时需要工作,下班回家后还要做饭、收拾房间、带娃……真的太累了,没有时间休息。”刘芳这样说。
只有娃睡了,一切家务做完了,刘芳才觉得拥有了一段可以独处的时间。这时候,往往已经到了晚上9点、10点以后,追追剧、看看新闻,总舍不得结束这一天。
助眠产品卖得火
《2018年—2023年中国睡眠医疗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助眠产业的市场规模约2797亿元人民币,其中睡眠保健品占128亿元,睡眠药物占134亿元,睡眠器械用品占2500亿元,睡眠服务占35亿元。
“社会竞争、工作压力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使睡眠障碍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怎样才能睡得好?不仅要普及睡眠科学,还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持。”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力表示。
朱敏曾经买过眼罩、隔音耳塞来辅助睡眠,只不过尝试之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她说:“眼罩的用处还大一些,起码戴上后,就能放下手机。”
“同一款助眠产品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效。市面上流行的睡眠辅助产品,需要在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对此,中国睡眠研究会科普部主任彭志平这样表示。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怎样才能提高睡眠质量?
彭志平说:“睡眠障碍的危害显而易见,比如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引起衰老、肥胖、记忆力下降等等。”他强调,如果经常熬夜,就会对身体产生危害,比如引起脱发、新陈代谢紊乱……此外,生物钟紊乱会使人体自身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
此前,曾有专家给出过睡眠建议,比如制订作息时间表并遵照执行;把睡眠时间保持在7小时左右,太短或太长都不好。
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