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黄牛”帮买车票、买演唱会票,代排队、代挂号等相比,如今网络“黄牛”已将目光瞄准了一些“独特”的新业务——帮抢名酒、帮欠债人“灭火”、方便粉丝追星……然而,这些新服务的背后,都涉嫌触碰法律,有着不小的法律风险。
“反催牛”
数百元屏蔽催收电话
如今,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存在信用卡还款逾期、无力还网贷而影响征信、受到催收骚扰等情形。而一些网络“黄牛”也“敏感”地捕捉到此类人群,开辟了相关“反催收”业务。
“大量接收信用卡‘协商’业务、网贷‘协商’业务,你搞不定的,都可以交给我们处理。”一名反催收“黄牛”在微信朋友圈称,其所提供的服务可以代修复不良征信、保全资产、避免起诉,“停掉电话催收、上门催收”“停掉信用卡逾期后的高额违约金和利息”。
记者以网络贷款逾期,被催收电话“爆通讯录”为由,咨询“反催收黄牛”。在听到来意后,该“黄牛”很快建议做一个“防爆”业务——针对催收方骚扰通讯录的行为,进行有效电话拦截,免受各类催收电话打扰。
“可以做通讯录防爆处理。”对方同时表示,防爆不能100%保证不再受到骚扰,但是能把大部分的骚扰电话给拦截下来。而至于服务价格,对方表示“只需要300元即可”,同时包售后服务一年时间。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提供类似“反催收”的业务并不少见,甚至有网页还大摇大摆呈现着“反催收技巧总结”。只要在某社交平台输入“反催收”等关键词,就会出现一些账户。
对于“反催收”行为,有律师表示,此类行为涉嫌扰乱金融秩序,也会破坏社会信用。一些借款人为了逃避债务而采用“反催收”的手段,通过一些技术方法拦截、伪造或变造证明材料或提供虚假材料等行为,更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底线,需承担法律代价。
“追星牛”
5元买明星航班号
此前媒体报道,有网络“黄牛”出售明星个人行程信息,引发舆论关注。而记者日前再次调查时发现,类似行为依旧存在。普通人要想获取某个明星的航班行程信息,只需“开价”即可,价格低至5元。
“你要谁的呢?”一名名叫“爱豆(偶像)行程一手控”的“黄牛”询问,其表示自己朋友圈会不定时更新明星的行程,“你也可以直接告诉我你想要哪个明星的行程。”
当记者表示希望得到某明星的行程信息后,这名“黄牛”表示12元可以买到该明星的“哪趟航班、从哪里到哪里、几点起、几点落、哪个通道”。记者支付了12元钱后,很快得到该明星的航班行程信息。而至于信息来源,该“黄牛”没有正面回答,只表示“能查询的”。此外,这名“黄牛”还温馨提示“我只给你信息,能不能接到,就看你自己。”
记者添加另外一位“黄牛”,向其咨询前述明星的航班信息,其表示只需要5元。当记者支付5元钱后,不一会儿,对方就发来该明星的航班号。不止如此,他还表示可以“刷关,45元,需要联系”。见记者不太了解“刷关”的含义,其表示所谓“刷关”,意思是“进关,过安检看明星”。他体步骤是,向其提供身份证、姓名,而后其在网上帮忙订票,成功后会发一张电子登机牌。到时候记者只需带着身份证去机场使用电子登机牌,过安检后就可以看到明星。
以2月1日某明星的航班信息为例,记者对比两位“黄牛”给到的航班号,发现航班号相同。在两位“黄牛”的朋友圈,多位明星近期的出行日期、出发地、目的地等信息也一览无余。
“白酒牛”
代拍代抢10瓶起
张彤平日热衷在网络平台上抢购茅台酒,被周围不少朋友视作“理财有道”。她告诉记者,很多电商平台都对用户开放以1499元直销价格限量购买茅台酒的途径。然而可以买不代表能买到,张彤坦言,她也只有春夏时节能抢到几次。每次留一瓶自家办事用,其他会在提货时当场卖给“黄牛”。
作为市场上的“硬通货”,茅台酒抢不到怎么办?记者发现,有些人做起了代拍代抢等歪生意。事实上,网络平台对于茅台酒转售、代拍等关键词已经有了屏蔽措施,记者尝试多种搭配,最终找到相关发布内容。
记者了解到,“黄牛”代拍茅台酒,通常一瓶加价500元至600元,且会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平台,客户均需将自己相应平台的账号和密码告知对方,拍不到则不收费。
除了末端代拍,更有“黄牛”以“软件服务”“脚本”等为名,连同抢拍软件一同出售。某平台一款标价3元的“台茅脚本”,下方配有一张小图。放大细看,才能从列表商品名称中发现端倪。记者询问,这个是能抢“那啥”的不?对方表示肯定,并发来图片示意记者添加对方微信。
在微信中,对方告知记者上述软件可以用于京东、天猫、苏宁3个平台,开价2万元。“你那边开多个账号,自己去申请就可以了,这边提供程序。登录程序后挂上所有的账号,到程序去抢就可以了。永久使用,包教包会,免费送一年维护。”
该卖家坦言,一般软件是有卖酒渠道的人来用的,或者想做代购生意的人。要是只想买几瓶,就不太适合。当然,他自己也可以帮忙代拍,但需要10瓶起拍,每瓶加价500元,账号同样需由客户提供。
将账号和密码告知“黄牛”,显然有着不小的风险。而用抢拍软件这样的手段,则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85条规定的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记者发现,针对制售抢拍软件的案件以前已有判例。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