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2日
第05版:05

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

张步云

(上接1月8日P5版)

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的教训也是很深刻的:

李自成起义,开始获得广大百姓的欢迎,民间处处传唱“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不久攻克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大明政权灭亡。

但李自成进京后不是考虑如何巩固政权,而是马上住进皇宫,忙于登基做皇帝。清兵近在关外,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士兵聚集在京城里面享乐,奸淫抢掠一片混乱。

就这样在京城仅1个月,到吴三桂“为红颜冲冠一怒”而降清,并诱引清兵入关之后,4月19日,李自成才亲自出征,仓皇而去,仓皇而败,仓皇而返。又在清军的追赶下撤离北京,一败于定州,再败于真定,损兵折将,竟于9月死于湖北通山之九宫山,年仅39岁。

清朝建立后,王公大臣们还保留着不少关外游牧民族淳厚朴实的作风,顺治帝亲自对朝野官员进行大范围的考核,对违法违纪官员给予革职、降调、致仕的处理。

到了乾隆时期,腐败现象已很严重,大贪污犯和珅之流强劲登场。清朝中后期,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清王朝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1072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为总结后唐庄宗王朝由兴盛到衰败的史实,写出了《伶官传序》。1944年,郭沫若为总结李自成由胜利到灭亡的教训,写出《甲申三百年祭》。两篇文章虽然相隔870多年,但所述史实惊人的相似,都是因腐败而导致失败,而且都是兴衰成败皆出于自身,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位大史学家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告诫执政者应当汲取历史教训,不能骄傲腐败,造成人心离散、功败垂成。

(未完待续)

(作者为沧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

2021-01-22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859.html 1 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