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4日
第03版:03

修鞋师傅赵斌——

穿着三件厚棉袄出摊儿

本报记者 李圣哲 摄影报道

昨天清晨7点半,赵斌像往常一样在市区光荣路街头摆起修鞋摊儿(右图)。

绿色的军大衣、破旧的厚毡帽、露手指头的线手套,这是68岁的修鞋师傅赵斌冬天出摊儿的必备“三件套”。

这些天实在是太冷了,昨天出门前他在军大衣里又裹了两层厚棉袄,一次性口罩里又戴了一层加厚防寒口罩。坐在街口修鞋摊儿的马扎上,他又拿起一个小棉被盖在残疾的腿上。

手套露出手指头

方便干活儿

露手指头的手套是赵斌自己剪的。他将手套上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剪掉,工作时戴上能露出手指,方便操作。可这样一来,他裸露的手指经常被冻得通红。

记者一边采访,一边记录,碳素笔和圆珠笔都冻得出水不畅,接连换了3支笔。这时,来了一位修上衣拉链的顾客。

“这可是我冬天最怵头的活儿了。”他憨憨地笑着“抱怨”了一句,一手接过顾客的衣服。

赵斌把手套摘了下来,“拉链上掉了两个牙口,得补牙。这是个精细活儿,戴着手套不好操作”。

再看他使用的工具,尖嘴钳等全是铁的,记者拿在手里冰得一激灵。而赵斌干活儿用的几乎全是这些冷冰冰的家什。

赵斌的修鞋摊儿在市区光荣路与浮阳大道交叉口东北侧,路口的风格外大、格外硬。几分钟后,裸露在外的双手已经冻得麻木了。赵斌还要拿着尖嘴钳,精准地将绿豆大小的牙口镶嵌到拉链上,他哆嗦地尝试了好几次才成功。

“平时用不了10分钟就修好了,这天寒地冻的,手不听使唤。”10多分钟后,赵斌将修好的衣服递给了顾客。

事实上,给顾客换一条拉链更省事也多赚钱,可赵斌没这么做。“换拉链得几十块钱,修牙几块钱就好了,顾客能省点儿钱。”他说。

每天在室外工作

八九个小时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位修鞋的顾客。这位顾客的一只鞋子开胶了,赵斌得给它缝线。

干活时,赵斌一会儿把口罩摘掉,一会儿又戴上。

“孩子怕我冷,让我戴了两层口罩。之前,我只戴一个一次性口罩,一会儿就被嘴里呼出的气打湿了,又冻上了,戴着冷冰冰的,很不舒服。孩子又给我买了这种加厚的纯棉口罩戴在里面。不过,戴着这两层口罩,我闷得喘不过气来,可摘了又很冷,就得摘一会儿,戴一会儿。”赵斌说。

鞋修好了,收费两元。顾客拿出5元给他,他一看顾客手里有张1元的钱,便说:“我没零钱,你给1块钱就行了。”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位顾客要取前一天放下的鞋子。赵斌掀开盖在腿上的小棉被,准备起身帮她找。他努力了好几下才从马扎上站起来,稍微停了一下,再一走,脚底下还是有些踉跄。

“在这儿坐了两个小时了,腿冻得跟木头似的。”赵斌说。

可这才刚刚开始。每天,赵斌早晨7点半出摊儿,晚上5点半收摊儿,除了中午回家吃饭,他要在寒风里工作八九个小时。

“今天好多了,不是最冷的时候,最冷那天最低气温零下20多度,一整天没什么顾客,我就挣了20块钱。”赵斌说。

冬天干活儿非常辛苦,可赵斌干这行一干就是20年。

他说:“两个孩子都不让我干了,可我闲不住,一天不出摊儿,心里就痒痒,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我觉得,人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你看,孩子给我买了热贴贴在腿上,干完活儿喝口热水,也能让身体暖和些。还能经常跟顾客聊个天儿,挺好的。”

2021-01-14 修鞋师傅赵斌——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990.html 1 穿着三件厚棉袄出摊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