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步云
宋代史学家欧阳修主编了《新五代史》,他在这部史书的《伶官传》前面,专门撰写了一篇短序,就是有名的《伶官传序》。
在这篇序中,欧阳修深刻地分析了后唐庄宗李存勖“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的原因,强调了国家兴衰取决于人事的观点。欧阳修精辟地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并且“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自然之理也”。这个观点,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性质,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成败兴衰确实有其悲剧色彩,而且具有典型意义。
据《新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中记载,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李存勖在其父晋王病榻前接受遗命,立誓要报“晋王三恨”之仇。他殚精竭虑,奋发图强,英勇善战,所向披靡。他凭借太原为根据地,先后灭掉燕、赵、魏等割据政权,夺取了黄河下游广大地区,于公元923年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同年,后唐与劲敌后梁展开殊死决战,一举灭掉后梁,建都洛阳。不久,又灭掉了前蜀,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但可惜的是,李存勖当上皇帝后,“骄于骤胜,逸于安居,忘栉沐之艰难”,沉溺声色,宠信优伶,不纳忠言。结果闹得天怨人怒,众叛亲离。兵士皇甫晖首先作乱,接着李嗣源又发动兵变。
公元926年,伶人郭从谦乘危作乱,42岁的李存勖被乱箭射死,落了个“伶人困之,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留给后人一声深深的叹息。
(未完待续)
(作者为沧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