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给肃宁县第五小学点个赞,他们这个做法挺好。这种倒逼孩子学习生活技能的比赛,效果很好。预赛的时候,劳动能力表现得稀里哗啦的孩子,经过练习,到决赛的时候,表现就相当不错了,系鞋带、梳小辫、缝扣子有模有样。
现在的孩子太缺少劳动技能训练了,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大多数孩子,丝毫不过分。因为缺少劳动,他们不珍惜劳动成果、轻视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差。
有报道称,上海评选优秀学生,测试者有意将扫帚和抹布扔在考场门口,17名优秀学生经过,没有一个人把它们捡起来。
《北京青年报》曾经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5.7%的孩子认为劳动没有必要,其中32.3%的孩子没有劳动习惯,37.2%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劳动。
孩子缺乏劳动锻炼,动手能力差,板子首先得打在孩子的父母身上。诸如“他干不好,还不如自己干”“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成了许多家长承包劳动的理由。
有的家长意识到娇惯孩子不好,可在实际行动上,家长自己太“勤”,孩子自然就“懒”。
就应该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劳动是人生路上绕不过去的一堂必修课,而且好处多多。
劳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劳动能锻炼孩子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团结的意识;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就从让孩子自己系鞋带、梳小辫开始。扫地、刷碗、洗衣……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明白劳动的含义和不易。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科学家,但生活更需要普通劳动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学生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肃宁县第五小学的劳动技能比赛,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优质的劳动教育课。希望这样的优质劳动教育课越来越多,让孩子在家里、学校里和社会上都能上好劳动教育这一课。
“现在的孩子啊,连个鞋带都不会系!”你是不是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啊?最近,肃宁县第五小学的老师们发现,他们学校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差,于是举办了一场趣味比赛,叠衣服、缝扣子、系鞋带和梳小辫。
(据12月22日《沧州晚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