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
第03版:03

黄骅市季家堡村村民杜宝槐身怀绝技——

蟹壳上作画有一手

本报记者 庞维双 本报通讯员 刘超 张益玮 摄影报道

静心作画

蟹壳之上,方寸之间。在黄骅市南排河镇季家堡村,村民杜宝槐20年来用十足的耐心与精湛的技艺,在蟹壳上作画,创出了一方别样的天地。

“关爷脸”上画脸谱

杜宝槐今年53岁,自幼喜欢画画,书本上到处是画。美术课上,老师教画画,杜宝槐一出手就像模像样,经常得到夸奖。

初中毕业后,杜宝槐参军入伍,成了南海舰队的一名军人。在部队的13年里,他的绘画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也为日后创作蟹壳画打下了基础。2000年,杜宝槐离开部队,回到家乡。为了谋生,他出海打鱼、打零工,什么活儿都干过,但画画始终割舍不下。

说起在蟹壳上作画,杜宝槐说,还要感谢一种叫“关爷脸”的小螃蟹。当地人所说的“关爷脸”,实际叫关公蟹。“你看,这小螃蟹是天生的‘关爷脸’,涂上色就是一个关公爷的脸谱。”他拿着一个小螃蟹兴奋地展示着。

果然,小螃蟹的背壳像极了人脸,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威武,活脱脱一个蜀国大将关羽。

20年前,闲来无事的杜宝槐去附近海边打鱼。一网下去,鱼没打着,倒是打上来一网小螃蟹。“要是把这些小螃蟹画成脸谱,不就是咱海堡特有的工艺品吗?”杜宝槐说,那时候,旅游业刚刚兴起,各地都有旅游纪念品,来黄骅海边游玩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他就琢磨着,是不是可以造出一种当地特有的纪念品。

于是,他把这些小螃蟹拿回家,剥下壳,清洗、晾干,存了整整一箱。这一箱小螃蟹壳,他足足画了一个冬天。“京剧脸谱画好后,我又琢磨着装裱好。”就这样,杜宝槐创作的第一批蟹壳画出炉了。

创作最美蟹壳画

在蟹壳上作画,着实不简单。单单蟹壳的选择,就十分讲究。“要挑选品相好的,还得看这个壳儿老不老得住。”杜宝槐说,清洗、晾晒后的蟹壳并不能直接使用,要在阴凉处放置半年以上,让蟹壳自然收缩定型。没有变皱的,就是老得住的好壳儿。

接下来就是创作阶段,先在蟹壳上涂上一层白色颜料打底,再根据构思在蟹壳上起稿、勾线、涂色。颜料干透后,再上一层清漆,一幅蟹壳画就完成了。

最初,杜宝槐的蟹壳画以京剧脸谱为主。《京剧脸谱之三国人物》是杜宝槐的经典作品。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黄脸的典韦……这些人物脸谱组成了一组完整的作品。

蟹壳大小不同,形状不一,适合画的题材也不相同。小的滩涂蟹、“关爷脸”适合画脸谱;渤海湾的梭子蟹,蟹壳面积比较大,适合创作花卉、人物。

最近,杜宝槐尝试在蟹壳上画工笔画。工笔画适合在宣纸上创作,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杜宝槐想出了在蟹壳上裱宣纸的办法。把薄薄的宣纸贴在凹凸不平的蟹壳上十分考验功夫,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褶皱,就得撕掉重裱。

《花开富贵》《鸟语花香》《清野闲戏》……如今,杜宝槐创作了很多宣纸蟹壳画,题材广泛,十分精美。

小蟹壳承载大情怀

有空时,杜宝槐会到离家不远的码头转转,看到出海归来的渔船,会上船去讨要一些别人不要的小螃蟹,拿回家清洗备用。参加婚宴时,杜宝槐夫妇总要等到宴席散了,去挨桌捡蟹壳。渐渐地,亲戚朋友都知道他画蟹壳画,家里有了好的蟹壳也会给他送来。

坚守20年,痴迷蟹壳画,这其中寄托着杜宝槐的爱好,更承载着他对过去时光的记忆与留恋。

如今,杜宝槐的蟹壳画在黄骅周边已经小有名气。小小的蟹壳画,画出了杜宝槐对往昔生活的记忆,也传承着悠长而深厚的渔民文化。

2020-12-16 本报记者 庞维双 本报通讯员 刘超 张益玮 摄影报道 黄骅市季家堡村村民杜宝槐身怀绝技——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921.html 1 蟹壳上作画有一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