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青
浊流、荒草、陲人、远客、乡愁……一切都是中国样式,但其游子却是一位朝鲜人。这人叫权近,是朝鲜一位哲学家,任奉翊大夫、签书密直司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六月,奉恭让王之命出使明朝。他一路南下,详细记下了自己的行程:“逾鸭绿江,渡辽河,以北抵于燕,浮河而南入淮、泗,历徐、兖之墟,溯江汉以达于京师(南京)。”“浮河”即是大运河。上面那首诗就是他路过青县时所写的五律《过流河驿》,收录于《阳村集》。
诗中提到“陲人”,即边陲之人。青县,唐代为芦台军,宋初为乾宁军,都属军事编制,长期为金辽边境,交通险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以至于施耐庵在撰写《水浒传》时,将其设定为荒僻的代名词。直到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明清漕运的繁荣,这里才逐渐繁华起来。沿运河途经青县的官员也多起来,其中更有几位外国使臣。权近即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途经青县的外国使臣。
青县,作为整个中原文化的边境之地,颇有地标意义。而几位外国使臣的往来则揭示了历史上那个时期的中外国际关系。
公元1539年,外国使臣日本僧人策彦周良,作为遣明副使向明朝进贡。八年之后,又被任命为遣明正使再度出使中国。回国之后,他将这两次经历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分别叫做《策彦和尚初渡集》《策彦和尚再渡集》,后二者合一,名《入明记》。由于《入明记》对沿途各地的寺庙古迹、风土人情,乃至官员交往、商品贸易无不涉笔,语言翔实简率,故在中日交流史的载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策彦周良分别于1540年2月和1549年2月往返青县,亦宿于流河驿,天气、风向、行驶状况均有详细描写。这位博学多才、通晓汉文、两度入明、在中国逗留五年有余的日本人,与当时明朝文人广泛交游。
还有一位途经青县的外国使臣还是朝鲜人,名叫赵濈,他是来中国进奉年贡的。当时朝鲜王朝所派遣的来华使臣,回国后都要向国王汇报有关中国的情况,尤其是书状官,必须将途中的见闻记录禀报国王,使团中的其他人员也私撰有关出使中国的记闻,这一系列著作,最后汇编成为了《燕行录》。
明清两代海禁频繁,所以能深入内陆的外国人多为官方使臣。唯一一位路过青县不是官员的外国人叫崔溥,朝鲜人,是因为奔丧途中遭遇暴风,从朝鲜济州岛意外地被吹到了我国浙江沿海。当时明政府确认了他友好邻邦的身份之后,派人遣送回国。崔溥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再由北京经陆路返回朝鲜,他将行程中的所见所闻随手记录,写成了著名游记《漂海录》。
由以上几个外国人的记述中看出,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宗教信仰,这些都能反映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乃至国运走向。而几个人都曾宿于一个地方——流河驿。这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设置于运河西岸的一个驿站,在青县东北三十里的流河镇。
不知几位外国人躺在异乡的一条大河边,听水声、桨声、远客的吟唱声近了又远,可曾跟权近一样想起故乡的炊烟?从他们不顾寒暑星夜兼程的记录中,看出他们思归之急切。故乡不是远方的白月光,而是最熟悉亲切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