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
第10版:10

“职业差评师”勒索钱财

借打假之名牟利 要挟商家掏钱删差评

近日,在外卖平台开店的赵某称遇到了“职业差评师”,差评内容大多和食品卫生相关,对方索要1800元删差评未果,他的新店被恶意差评半个月,导致销量和评分急转下降。与此同时,广州一家店主也被“职业差评师”勒索,最终支付1300元息事宁人。

顾名思义,“职业差评师”就是指依靠差评谋生的人。他们活跃于各大电商外卖平台,或利用商家惧怕差评的心理,进行大额勒索;或形成组织,帮竞争商家“刷单”打压店铺。这些行为的动机并非为净化市场,而是通过所谓的“维权”进行牟利,给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让不少商家“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利用差评勒索钱财

受害商家有苦难言

10月22日,外卖商家赵某发现自己的店一天内连续收到7条负面评价。这些负面评价多和食品卫生相关,有顾客表示吃出了蟑螂腿,牛肉发臭,还有鸡蛋和青菜都是生的……对这些差评,赵某颇感意外,因为平日他对新开的店格外用心,卫生品质把关也极为严格。

当晚,一陌生人加他微信发来“差评”截图,要挟“1200元全删”,不转账不删差评。至此,赵某才知道自己遇上了“职业差评师”。

差评本是消费者捍卫权益的武器,却被不法分子利用,衍生出“职业差评师”这一荒诞职业。“职业差评师”假借差评,因自我私欲而强加罪名给商家,还通过恐吓威胁等手段勒索钱财,其本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

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吴旭梦博士说,“职业差评师”通过敲诈勒索获得非法利益,这已经突破了法律的底线:夸大、无中生有的行为毁坏商家名誉,涉嫌违法;勒索钱财的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涉嫌敲诈勒索罪。

恶意差评成本很低

监管缺位乱象丛生

外卖商家张某称,他们片区有专门做“职业差评师”的团伙,不少销量高的大店铺都中了招,被勒索了不少钱财。

据了解,“职业差评师的威力巨大,能让外卖商家的店铺评分和销量呈断崖式下滑,很多外卖商家对这样的行为束手无策。

为何任由“职业差评员”逍遥法外?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说,其一是电商平台评价机制的影响。由于商家的业绩和店铺的信誉关系极大,消费者往往会通过好评差评作为选择的依据。同时,平台通过商家信誉来进行推流,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减少推流就大大减少了客单量。其二是平台的监管漏洞。由于“职业差评师”的隐蔽性,除非有大量的差评,否则平台很难监测出来。

郑宁说:“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删除消费者对其平台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评价。这虽保障了用户评论能完整呈现,但某种程度上也让一些‘职业差评师’找到了牟利空间。”

“对于不法分子而言,恶意差评成本低,但带来的利益诱惑极大。”郑宁说。

完善平台监管机制

及时打击不法行为

在郑宁看来,“职业差评师”以恶意差评要挟卖家、干扰买家,损害了电子商务营商环境,践踏市场信用体系,侵害消费者利益。因此,不管“职业差评师”多难治理,商家和平台都应该担起责任,共同维护“差评”的评价机制和市场运行的稳定性。

商家在遭遇类似情况后,该如何做呢?郑宁建议:“商家若想通过司法途径进行维权,证据意识十分重要。商家如遭遇‘职业差评师’的勒索,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微信、客服聊天记录等方式搜集、保存相关证据,然后报警。”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建议,商家作为受害人,如果有相关的证据能证明“职业差评师”或其背后的机构受雇于竞争对手,可以起诉对方以及差评刷单机构不正当竞争,也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对此,平台该承担起哪些责任?郑宁认为:“平台应完善评价机制,帮助商家在遭遇恶意差评时能有效地进行申诉和举报,利用大数据,重点监控新开店铺出现的集中差评或者某些不正常的集中差评,比如可以设定在一段时间内达多少次差评,就冻结该账户的评论功能,提升精准识别度,把恶意差评挡在正式发布之前。”

在赵占领看来,平台可以对相关用户进行处罚,比如说封号或者停止、限制账号的使用等。

“一旦查实恶意差评,应该对其进行封号,甚至将该账号注册时使用的身份证号列入黑名单,使其不能再在这个平台上注册。”吴旭梦说。

“除此之外,还需要社会各方主体的支持。”郑宁说,市场监管部门、网信部门、公安部门也要加强对“职业差评师”的监管,打击违法行为。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出台行业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差评师”信用监管机制,将其列入黑名单。

据《法治日报》

2020-11-30 “职业差评师”勒索钱财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4800.html 1 借打假之名牟利 要挟商家掏钱删差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