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用一种声音代表家,它会是什么?
婴孩啼哭?钟表滴答?锅碗瓢盆“交响曲”?然而,在中国近一亿的“慢阻肺”患者的家中,家的声音,总是伴随着无休无止的咳嗽声。
“慢阻肺”,全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18年,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一文,文中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人,其中4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已经高达13.7%。也就是说,中国约有1/14的家庭受到“慢阻肺”疾病的困扰。
文中的数据还表明,“慢阻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呼吸顺畅都是奢望。
吸烟、粉尘导致“慢阻肺”
吸烟、粉尘导致“慢阻肺”
吸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吸烟者“慢阻肺”患病风险显著高于不吸烟者,60岁以上吸烟人群患病率已超过40%,且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慢阻肺”患病风险就越高。
环境也是“慢阻肺”的一大病因。长期吸入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有可能引起肺脏慢性炎症反应,最后导致“慢阻肺”。这些常见的有害颗粒包括:吸烟、被动吸烟、职业粉尘、生物燃料烟雾等。
65岁的患者刘怀俊此前一直没想过,自己生病的原因居然与赖以谋生的工作有着莫大的关联。“医生说,可能与我在砖厂工作有关系。”刘怀俊说。
据医务人员提示,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与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者、有发作性喘息史者等人群,都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测。
治疗“慢阻肺”
需长期坚持
“慢阻肺”的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多数患者对急性加重期十分重视,也能及时住院治疗。然而,当病情进入症状轻微的稳定期后,不少患者就开始放松警惕,感到没事了,就自行停止治疗,等到病情再次急性加重,才不得不再次住院。
此外,积极用药,规律治疗,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肺功能下降的速度,还能节省急性发作时入院治疗而产生的更大的医疗支出。
除积极治疗外,合理运动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当强度的运动锻炼,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也能减轻,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据《生命时报》
被忽视的
早期症状
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就可以普遍达到治疗和控制“慢阻肺”的目的。但遗憾的是,我国大多数“慢阻肺”患者均未能在早期及时得到规范治疗。
67岁的患者石立金,早年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忙着挣钱养家的他,一直没有重视起来。直到2015年左右,子女相继工作,家庭条件好转之后,他才去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慢阻肺”。
“慢阻肺”前期通常发病较隐匿,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开始患病时,通常认为自己咳嗽、痰多只是吸烟导致的,并不在乎,然而,这可能就是“慢阻肺”早期症状。
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病症就会随着病程发展,从普通咳嗽转变成慢性咳嗽,出现咳痰气短、喘息胸闷的症状,日常行动也会受到影响。患病者出现活动后气喘不止的症状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中重度,最难受的时候,甚至连呼气都很困难。
特别提示
事实上,“慢阻肺”具有不可逆的特征,患者即使进入稳定期,其疾病也在缓慢进展。因此,一旦中断治疗,很可能会引发病情反复或者急性加重,给肺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也让以前的治疗成果付之一炬。
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慢阻肺”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就像一场考验毅力和耐力的马拉松,必须长期坚持用药。
目前,“慢阻肺”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干粉吸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