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
直播带货“槽点”多。“槽点”主要包括: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部分主播涉嫌存在夸大产品功效等违规宣传问题;商家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商家“刷单”造假;平台信用资质不佳或引诱消费者进行私下交易;部分商品售后无保障,消费者难享“三包”权利等。
陷阱二:
优惠活动水分多。商家使用“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巨惠特卖”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用语来吸引消费者下单,实际上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优惠活动就消费期限、商品品类、消费金额等设置一定的门槛。
陷阱三:
商品质量问题多。不法商家通过虚假宣传或者虚假好评、“刷单”等方式,诱导消费者选购商品;部分平台、商家以促销活动的名义进行推广,表面上是让利消费者,实际是清库存,甚至是借助低价来推销劣质商品。
陷阱四:
售后服务诟病多。常见问题包括:商家不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向消费者提供购物发票,售后电话无人接听,商品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却要求消费者去鉴定,不履行“三包”义务等。
陷阱五:
订单合同违约多。消费者购买后,商家或是迟迟不发货等待消费者主动取消订单,或是以“订单异常”“商品缺货”“操作失误”“系统错误”等借口为由单方面强制“砍单”。
陷阱六:
促销广告骚扰多。在“双11”等促销活动期间,很多消费者的手机、QQ等会收到各种广告促销信息,有的商家甚至能够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推送。这些广告轮番“轰炸”,让人不堪其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