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家烹饪都有自家特点,但是因中式烹饪中,煎、炒、炸的出现率较高,超量放油便成为不少家庭躲不开的“坑”。据统计,我国八成家庭食用油使用量超标。以下5招可以帮你减少烹饪用油量——
选油 多换花样
我们常吃的油一般分为四种:高油酸型、高亚油酸型、均衡型、饱和型。这四种油在营养上各有优势,烹饪中也各有所长。
高油酸型:橄榄油和茶籽油油酸含量丰富,有利于降血脂、抗血凝、阻止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高级初榨橄榄油最好用于凉拌或做汤,一般橄榄油可以用来炒菜、炖菜。国产茶籽油性价比更高,炒菜、凉拌都行,购买时优先选择压榨产品。
高亚油酸型: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的亚油酸含量均很丰富,其中大豆油含卵磷脂,玉米油含抗氧化物阿魏酸酯,葵花籽油含植物固醇和磷脂,对健康各有益处。但这类油不耐高温,适合用来炖煮。
均衡型:花生油、芝麻油、米糠油、低芥酸菜籽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比较均衡,耐热性好,适合一般炒菜,最好不要用来油炸。芝麻油的香气会受高温影响,最好用于凉拌、蘸料或做汤。
饱和型:猪油、黄油、牛油等动物油,以及棕榈油、椰子油、可可油,因饱和脂肪酸占比很高,耐热性较好,常用来做面点、煎炸食品,以打造酥脆口感。但这类油含较多胆固醇,不适合心血管病患者。
建议大家不要长期吃一种油,最好经常换着吃不同类型的油。
用油 控制温度
烹调时,油温应控制在150℃—180℃,锅中放油的同时,可以把一根筷子插入油中,或放一小条葱丝,当筷子、葱丝四周冒出较多小气泡时,就可以下菜了。
调味 擅用调料
烹调时,可多用味浓的调料,比如制作蘸汁时放葱姜蒜、辣椒碎和芥末油;烤鱼时放点孜然、小茴香、花椒粉;炖菜时放八角、丁香等。柠檬、食醋也能让少油菜肴变美味。
除了管好家里的用油量外,外出就餐时也要注意,少点油炸菜肴,不喝菜汤,喝鸡汤、肉汤时撇去浮油。
吃油 点到为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人每人每天食用油的摄入量为25克—30克。
以三口之家为例,按每人每天25克—30克计算,一个月应刚好吃完5斤油。可以把油放在带刻度的喷壶中,每次炒菜时喷合适的量即可,或选用不粘锅,能有效减少油的用量。
也可以用勺子来测量用油量。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每个勺子的容量不一样,可以用勺子盛满水,称一下10勺水是多少重量(1勺的量误差太大,10勺一起称比较准)。除以10就是1勺的量。然后乘上0.8(油比水比重要轻),就是1勺油的重量。
烹饪 多蒸煮炖
把煎、炸、红烧等油多的烹饪方式,改为蒸、煮、炖等。电烤也是不错的选择,一般不用油,还能烤出肉类食物中的油脂。
如果习惯了煎炸,就尝试着先逐步减少食用频次,并增加蒸煮食物的摄入。
炒菜可改成油煮菜,锅中加少量水,煮沸后,放入适量芝麻油或橄榄油,再放入绿叶菜一起煮,出锅调味即可。
炒肉片改为“飞水”,即用沸水把肉片迅速烫熟,再进行炒制。
特别提醒:这些家常菜都是吸油大户:地三鲜、水煮肉、水煮鱼、干煸豆角、虎皮尖椒、干锅笋、干锅菜花、炸藕盒、炸茄子、炸蘑菇。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