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在中国文人的笔下,钓鱼从来不是简单的渔猎行为,而是升华为一种从容不迫、处变不惊的精神象征。钓鱼台作为这一文化意象的具象载体,承载着文人墨客的理想与情怀,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姜子牙以直钩待贤主,演绎“愿者上钩”的千古佳话;严子陵隐于富春江侧,执竿钓月,诠释淡泊名利的隐士风骨。
我国有很多“钓鱼台”遗迹:北京钓鱼台因金代章宗皇帝在此临渊垂钓而得名;安徽庐江的钓鱼台,据说是东汉左慈垂钓之处。这些钓鱼台不仅是古人临水而渔的场所,更承载着不同地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成为人们探寻历史的重要坐标。
在古老的沧州大地上,同样散落着多处钓鱼台遗迹。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古人的足迹,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沧州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特魅力。
1.南皮钓鱼台演绎一段贤君、良臣的动人故事
知名作家王蒙在《南皮·千年文化古县》系列丛书序中写道:“南皮历史悠久,周初姜太公垂钓南皮邑西十里的钓鱼台,曾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列为全国十大钓鱼台之首。”
南皮位于齐燕相邻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康熙《南皮县志》记载:“钓鱼台在城西十里,周太公望棘津时钓此。”
传说,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要修建豪华的鹿台,工程浩大,劳民伤财。姜太公吕尚直言谏阻,纣王大怒,下令缉拿太公。姜太公含愤逃离,隐居此地。这里河水丰盈,芦苇丛生,飞鸟栖息,姜太公在此钓鱼度日。后来,周文王招贤纳士,在这里和姜太公相遇。
一个求贤若渴,访遍天下英杰;一个择主而仕,静待明主垂青。一处钓鱼台让他们相遇,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命运的必然?或许,历史就是在偶然和必然间交织上演,钓鱼台只不过是历史的渡口,承载着贤君和良臣的双重奔赴。
南皮钓鱼台承载着姜太公和周文王的相遇传奇,而南皮古城的得名,同样蕴含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且这段历史的主人公与姜太公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皮得名始于东周春秋时期,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有关。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应燕国的求援,亲率大军北伐山戎,一支军队在此地修筑了城池,并修缮皮革,这里便被称为南皮。
姜子牙和齐桓公又有什么关系呢?
齐桓公,姓姜,吕氏,名小白。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正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而齐国正是姜子牙的封地。
历史上,众多响当当的人物在这里留下足迹,尤其是姜子牙,或许是《封神演义》太过家喻户晓,以至于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神一样的存在地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妇孺皆知,他睿智、从容的智者形象也更深入人心了。
2.沧州古城“卧牛城”“幞头城”的钓鱼台
沧州旧城,始建于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遗址位于沧县旧州镇东关村西,因为城池轮廓似卧牛,所以又叫“卧牛城”。明建文二年(1400年),沧州旧城(卧牛城)毁于战火。明天顺五年(1461年),“幞头城”在运河岸边创建,续写沧州城市传奇。
对当代人而言,两座城都是沧州古城,但是在“幞头城”创建之初,新旧交替的岁月里,当时的百姓更习惯把“卧牛城”叫做旧城,把“幞头城”叫做新城。
耐人寻味的是,在“卧牛城”和“幞头城”的城池图中,均标注有钓鱼台。据图纸所示,沧州旧城钓鱼台位于城墙外东方;而幞头城内的钓鱼台则位于城内东北方向。
民国时期《沧县志》的第四卷记载,钓鱼台,在旧州城东河内,相传为宋知白垂钓处。县志中的知白,即北宋名相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今沧县旧州)人。他历任龙图阁待制、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官职。为人节俭自持,常以骄盛自满为戒,即便身居高位,仍保持清廉本色。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尊之为“大贤”。这座钓鱼台或许正是这位贤相留下的精神印记。
而有关沧州幞头城内的钓鱼台的来历,记者没有找到相关文献记载。它曾经所在的位置就是现在的荷花池。曾经荷花池内有一湖心岛,有一木桥蜿蜒相连,颇有诗意。只是如今,已再也寻不到钓鱼台的踪迹。这里曾经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每到月圆之夜,有人曾在水中看到姜太公幻影。这样的故事虽一看便知真假,却也让后人充满了无限遐想。
3.献县等地都曾有钓鱼台遗迹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特有的时代烙印,它体现在书法、绘画、建筑等不同方面。钓鱼台就是作为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成为著名的文化遗迹。
记者将要介绍的另一处钓鱼台也和一座古城有关,这座古城叫做乐成古城。乐成,寓意吉祥,它是九河之间的一座中心城市。
乐成古城遗址位于献县河城街村南,早在春秋时就已存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当时的著名城市。公元487年,北魏政权将河间郡治所迁离乐成,至此“乐成古城”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古城发掘时发现城中心有一土台,高4米,周长40米,名为钓鱼台。
记者没有在文献中找到关于这座钓鱼台的具体记载,推测它的由来也许和姜太公有关,因为献县还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名为子牙河。
在此,我们不再追究子牙河名字的来历,至少曾经姜子牙和周文王君臣相得的愿景,已经深深烙印在后世文人的精神血脉中。从杜甫期盼“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到韩愈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历代文人无不渴望在时代的浪潮中遇到与自己灵魂契合的明君。钓鱼台,恰似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着他们心中炽热的愿望。
从南皮姜太公垂钓的千古传说,到“卧牛城”“幞头城”钓鱼台的历史印记,再到献县等散落的遗迹,古沧州的钓鱼台已经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贤君良臣的故事,承载着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