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
(据5月15日《沧州晚报》2版)
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尚不完善,面对AI给出的看似“完美”的答案,往往缺乏分辨对错的能力,容易被误导。同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思维能力塑造的关键期,如若不加限制,纵容他们在作业和考试中照搬AI答案,会使其养成依赖心理,失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一味对AI说“不”,或将学生管成“AI盲”,同样不可取。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力不容小觑。在辅助教学方面,它能为教师提供海量备课资料、智能批改作业,大大减轻教学负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AI也能成为个性化学习助手。可以说,合理运用AI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为成长赋能。
我们既要正视AI给教育带来的挑战,也没必要因噎废食,搞“一刀切”封杀,而是要为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立规矩”“上发条”,确保其沿着正确轨道运行。
一方面,我们要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另一方面,也应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甄别能力,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
我们期待学校、教师、家长协同配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AI,让AI成为教育的有力“助手”,而非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好教育的初心,方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