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第15版:15

河间吹歌:

唢呐声声韵悠长

于治友

曹胤哲

吹奏《百鸟朝凤》

祖孙合奏

百年唢呐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河间吹歌是扎根于河间一带,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的民间鼓吹乐技艺。

2017年,河间吹歌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一种声音,穿越时空,将百年的民间烟火气编织成灵动的旋律。它以唢呐为骨、笙管为魂,演绎了一首又一首传统民歌,在一代代匠人的唇齿间流转,这便是河间吹歌。

“唢呐一响,黄金万两”。这句广泛流传的俗语,道出了这件乐器的独特情愫。“七寸木管藏乾坤”——唢呐作为河间吹歌的主奏乐器,它的高亢与笙的醇厚、管的悠扬融为一体,形成了河间吹歌这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语言。

当河间吹歌第四代传承人于治友与外孙曹胤哲的唢呐声交织时,非遗的薪火正以最质朴的方式续写着新的篇章。

百年音韵长河

河间自古为文化重镇,《诗经》在此发祥,西河大鼓在此兴盛。这些特有的民间文化,孕育了这片深厚的音乐土壤。

河间吹歌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有数百年的历史。河间吹歌不仅旋律优美,还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冀中平原腹地的河间市,每当有红白喜事、庙会社火时,必有高亢嘹亮的唢呐声穿云裂石。

河间吹歌以唢呐为主奏,辅以笙、管、小镲、鼓,形成层次分明的声部结构。其中最大特色在于咔奏和口内发音的吹唱结合。

河间吹歌既能以婉转悠长描绘田园风情,也能以铿锵节奏再现古战场雄风。刚柔并济的演绎方式,让河间吹歌既有唢呐的穿透力,又具有笙管的缠绵意蕴。

“除了唢呐外,大管也是河间吹歌的乐器之一。”于治友说,大管和唢呐一样,都是用芦苇做的哨子发声。但大管没有唢呐底部的金属“喇叭碗”。在音色上,大管的声音婉转质朴,更有悠远之音。

在过去,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农闲时的自娱自乐,河间吹歌的旋律总飘荡在大街小巷。这种深深扎根于民间生活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一方百姓的情感记忆,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团圆与离别。

如今,河间吹歌的曲目丰富多样,《小开门》《备马令》《小二番》《一句半》……每一首曲子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演奏者通过独特的技法,将其中的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

至今,在于治友珍藏的老曲谱中,泛黄的纸页上仍跳动着《海清歌》《淘金令》等古曲的韵律密码。

唢呐声里度春秋

1976年,在河间黎民居乡大孙庄村的黑龙港河河岸,一阵高亢的唢呐声传出。那是8岁的于治友,手拿唢呐,略显生疏地演奏的一曲《小开门》。芦苇荡在晨风中沙沙作响,河水泛着粼粼波光,掩不住稚嫩却执着的唢呐声。

于治友自幼便浸润在河间吹歌的海洋里。于家几代人都吹唢呐。他的曾祖父于洪春、祖父于培森、父亲于名轩都是村邻乡舍的唢呐高手。于治友是河间吹歌第四代传承人,如今河间吹歌已传至第六代。

于治友8岁那年,父亲于名轩递给他一支特制的小铜唢呐。于治友的艺术人生从此开启了。

回忆起学艺岁月,于治友不自觉地摩挲着手里的唢呐,“小时候,为了吹好唢呐,我天天都含着芦苇练换气,吹芦苇练气息,一大早跑到河边练音准。”于治友说,最难忘就是盛夏和寒冬的时候,“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冻得手指头都伸不直;夏天河边杂草丛生,身上被蚊子咬的都是包。”即使条件很艰苦,他也没有放弃吹唢呐。

吐音、颤音、跳音、顿音……学习吹歌需要经历严苛训练。在日复一日的辛苦练习中,于治友最终掌握了运用连续颤音模拟哭声、以快速吐音展现鸟鸣啁啾,甚至能使用循环换气法,可以在《海清歌》7分钟的长曲中气息不断。

于治友跟着父亲学了两年唢呐后,被父亲送到河间艺校开始正式学习。14岁时,于治友又前往北京深造学习唢呐。回到家乡后,于治友的唢呐声响遍了十里八乡。

冬练三九的冻疮,夏练三伏的汗水,让那个在河边苦练《小开门》的青涩少年,最终淬炼成能奏响《百鸟朝凤》的市级非遗传承人。

“吹唢呐吹的是心气,音里有悲喜,调中见天地。”于治友说。

吹声接力奏华章

“姥爷说,唢呐是通心的管子,心不诚,就会音不准。”曹胤哲说。这个看起来外向活泼的孩子,吹起唢呐时,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

两年前,曹胤哲开始跟着于治友学习唢呐。八九岁的年纪,正是爱玩好动的时候,可是曹胤哲为了练好唢呐,常常一吹就是大半天。即使腮帮子吹得酸痛,曹胤哲也乐此不疲地捧着心爱的唢呐吹个不停。

唢呐声高亢,曹胤哲练习吹唢呐的时候,为了防止扰民,他的父母在房间里安上了厚厚的隔音板,然而隔音效果并不好。之后,曹胤哲又躲到昏暗的地下室练习。

吹唢呐时气息十分重要,可是地下室里空气不通,曹胤哲常常练一会儿就觉得憋得慌。于是,远离闹市的公园、玉米地里,都留下了曹胤哲吹唢呐的身影。

“有一年夏天,我们去外地拜访一位唢呐老师,胤哲这孩子兴致勃勃地一练就是十来个小时。每次练习结束后,衣服都能拧出水。”曹胤哲的妈妈于晓玉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好几次,他吹唢呐吹到呕吐,劝他休息他也不听,非要练到满意才肯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2023年,曹胤哲的身影出现在了央视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的舞台上。如今,曹胤哲已跟随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唢呐演奏家张维维,系统学习唢呐演奏技艺。

“除了外孙跟我学,周边县市有几十个孩子也跟我学唢呐。看到这么多孩子能喜欢唢呐,我觉得咱这技艺一定能长长久久地传下去。”于治友说话时,抚摸着一支祖传的铜唢呐。这支历经六代传承的铜质唢呐,见证了于家与河间吹歌的血脉相连。如今,唢呐的喇叭口上已经包了浆,泛着温润光泽……

唢呐声声,传百年技艺;祖孙接力,奏非遗华章。河间吹歌的故事还在继续……

2025-05-15 河间吹歌: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63344.html 1 唢呐声声韵悠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