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古长城堤”涉及今天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中的几十个县。该堤高大如城墙,是古人为军事防御、防治水患所修建,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沧州域内的献县、南皮、盐山等县都曾存在过古长城堤的踪迹,献县境内的古长城堤全长40多公里,历史上起着重要的防汛作用。
古长城堤的修筑
古长城堤西起深州市,经饶阳、武强、献县、河间至沧县。但是,各个地方对古长城堤的称呼各不相同。盐山、孟村一带称为“齐堤”,深州叫“紫金山”,河南濮阳称“金堤”,文安、任丘一带则称为“千里堤”。
献县境内的古长城堤又称“长虫堤”。据民国《献县志》记载,献县境内的古长城堤经县城南,循着黑龙港河北岸进入河间界,共长40多公里,涉及沿线几十个村庄。
献县自古以来就处在“九河下梢”之地,境内大小河流有20多条,不难想见此地历史上的洪灾很是惨烈。洪灾的猛烈,决定了堤防的重要性,修堤阻水自然成了人们避洪的最佳选择。其实,直到1963年,古长城堤一直是京津以南一条重要的防洪堤坝。
上世纪八十年代,古长城堤在献县境内还有非常明显的痕迹。据《献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当时的长城堤底部宽达30余米,最高处将近7米。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冲刷之后,古长城堤仍然有如此的规模,由此可以想象最初的古长城堤是多么高大、雄伟、壮观。近30年来,由于农田耕种、取土,雄伟的古长城堤早已荡然无存。
古长城堤始建于何时,又是何人所修,其说法不一。据北宋地理书籍《太平寰宇记》记载,古长城堤是大禹治水时所筑。也有人说是秦始皇所修,还有传说为北宋杨六郎抗辽兵所修。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战乱频发,也纷纷修建堤坝用于抵御外敌,防治水患。由此,古长城堤也成为古人水利工程的一篇杰作。
秦始皇修堤
秦统一六国以后,原来各国修建的长城堤已经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为了统一治水,自然也要拆除或废弃原来各国修建的一些堤坝,使水流畅通入海。当然因为河流改道等自然原因,也有部分堤坝被废弃。据记载,秦始皇曾派人拆除了原来齐国的城郭,打通堤防,以使水流顺畅入海。
献县东韦庄一带就流传着一个秦始皇修筑长城堤的故事。传说,秦始皇为加快修堤进度,昼夜不停催促民工加紧施工。民工们天黑了要睡觉,肚子饿了要吃饭,秦始皇本领再大也没法左右这一规律。秦始皇的母亲见儿子为修堤一事着急上火,突然心生一计。她拔下头上的金簪扔向天空,钉住了太阳,不让太阳落山。民工们连续工作,有的累死,有的饿死。
这个故事当然属于传说,只是突显秦始皇执政的残暴。但是,秦始皇重修长城堤却是真的。《太平寰宇记》中说,“秦使蒙恬所筑堤以防河水于河间”。蒙恬修筑的“河间之北堤”就是马城岭。
献县小屯村附近的古长城堤上,曾挖出过汉代墓葬,这证明早在汉代时这一段河堤就已经被废弃。倘若河堤依然在使用,当时的人断然不会在堤顶建坟修墓。当然,古长城堤也并非突然之间就被废弃,它应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开挖新河和河流自然改道,都导致长城堤逐渐被废弃,最后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古长城堤的功用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修筑堤坝。今沧州一带地处齐、燕、赵三国交界之处。献县一带虽地处齐、燕、赵三国交界处,但绝大多数时间归属赵国。所以人们推测,献县境内的古长城堤应为赵国所修。
历史上,齐燕赵三国争相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修建长城堤,除了修建堤坝防止水患,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冷兵器时代,河流既是天然的军事屏障,也是攻守双方争夺的焦点。各国出于战争需要,必然要沿河修建军事防御设施。
诸侯争战、各自为政的战国时期,诸侯国修筑堤坝根本不会顾及上下游邻国,甚至是有意利用堤坝阻止水向下流动。燕国处于赵国北侧,燕国当初修长城堤的目的之一就是“赵水不北”。所以说,当初齐燕赵三国争相修筑长城堤,属于军事、防洪二者兼顾。其实人们称之为“长城堤”,就已经证明了它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