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失败”叫作“芭比Q”,用“老六”模糊批评边界,一句“绝绝子”或者“YYDS(永远的神)”包揽所有正面评价……如今,网络流行语快速渗透校园,让青少年在乐此不疲中逐渐丧失对规范书面语的感知能力。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镜像。当语言表达越来越单一,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会随之萎缩。用戏谑解构崇高、用玩闹消解严肃,久而久之,势必导致思维惰性、思维僵化。
这种语言异化还在代际间筑起无形的高墙,当老师和家长越来越难以理解孩子的日常表达时,部分青少年却将其视为圈层专属的“特权密码”,沉溺于自我封闭的优越感中。
破解青少年“失语症”,就要让他们“有话好好说”。我们既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时代新语,更要筑牢起传统文化根基,帮助青少年重拾语言规范、重获精准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