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8日
第11版:11

蔬菜摊·婆媳档

本报记者 李昕也 摄影报道

毕萍萍在整理蔬菜。

开栏语

市井烟火里的沧州心跳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不只在高楼与霓虹里。菜摊上沾着泥巴的秤盘、理发店磨掉皮的旧皮椅、早点摊蒸笼里冒的热气……店主们默默操持着自己的生计,也在温暖着我们的日常。

《沧州小店记事》今日启幕。我们不去追逐“传奇”,只想定格街角巷尾的平凡坚守:一碗面热气里的晨昏、一把剪刀裁出的流年,一杆老秤称量的人生。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日常,织就了城市最温暖的肌理。

他们有什么高兴事、烦心事、感动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苦与乐、失与得。蔬菜店、水果摊、理发店、小吃摊……让我们走近这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聆听市井深处的沧州心跳。

当生鲜APP用大数据“猜你喜欢”时,刘金立和儿媳毕萍萍经营的蔬菜摊,凭着她们自己的“顾客画像”和记账本“绑定”了顾客。

泛黄的记账本,就是她们经营30年的“人情数据库”。

晨昏线上的接力

凌晨4点半,很多人还在睡梦中,刘金立的身影已准时出现在了蔬菜批发市场。

虽然已进4月,凌晨的气温依旧很低。刘金立从羽绒服口袋里掏出昨晚整理好的进货单,“茄子、茴香、香椿芽、胡萝卜、长豆角……”她一边念叨一边走向批发摊位。

64岁的刘金立摆摊卖菜已有30余年。最初是露天经营,10多年前她在四合市场租了一个室内摊位,才结束了风吹日晒的日子。

“别看现在4点进货,也比以前轻松多了。”刘金立说,露天摆摊的那些年,要凌晨3点到道东批发市场进货,那时候路更远。尤其在冬天,特别不愿起床,穿着厚重的棉服蹬三轮车是真累。

看品相、询价格、定斤数、打包装货,一个半小时后,刘金立刚把50多种蔬菜运到店里,儿媳毕萍萍就到了。

娘俩一顿活忙,9米长的摊位陆续摆满了近百种新鲜的菜品。“我妈特别会挑菜,干活利索、记性还好,做生意就得记性好,我就不行。”毕萍萍长得一团和气,未说话人先笑。

毕萍萍今年41岁,和婆婆搭档经营菜摊已10多年。她刚结婚那几年,在药店做收银员,爱人工作虽然忙碌但收入不错,大家都认为可以一直这样干下去,随着两位老人年纪越来越大,考虑到他们卖菜的辛苦,小两口商议决定,让公公在家做饭、接送孩子,她和婆婆去菜摊卖菜。

刚开始,毕萍萍打算和婆婆一起进货,但老人没同意。“卖菜这活熬人,挣的是辛苦钱,我做这行几十年习惯了,她现在能坚持下来已经很不错了。”刘金立满足地说。

如果问一年中什么季节最轻松,刘金立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每年的四五月份。”她说,这时候的蔬菜既不像冬天容易冻,也不像夏天容易烂。“尤其夏天,蔬菜烂得特别快,到了晚上清理剩菜时,一两箱地扔掉,挺心疼的。”

指尖上的“小江湖”

“您好,您有一笔新订单。”毕萍萍正给顾客称菜,摊位上传来语音提示。

6年前,为了拓展客源,毕萍萍在外卖平台增加了蔬菜配送服务。刚开始接单时,没经验的婆媳俩经常手忙脚乱。“现在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接单、称重两不误。”刘金立笑着说。

“长条茄子300克至400克、豆腐皮约200克、圆白菜约750克……”毕萍萍一边核对订单一边快速地将茄子放到电子秤上,拍下菜品的单价和金额后,私信传给了顾客。

毕萍萍解释说:“蔬菜外卖订单是1份(多少克)多少钱,很多消费者对克数没概念。比如西红柿,线下买几斤几两、多少钱,秤上显示得明明白白,但线上售价只标记‘200克’多少钱,不直观。有的以为这个价格会买到好几个西红柿,实际上可能就两个,消费者却以为少给了。”有些蔬菜她会称重拍照私信传给顾客看,这是为了减少纠纷,也是防差评的小妙招。

“再比如豆腐皮,顾客线下买,称重是多少就给多少钱。但订单是200克1份,有时候两张豆腐皮不够200克,就得给3张,3张又超重了,但是分量可以超,甚至倒贴钱,也不能缺斤短两。”她说。

四合市场售卖的食品品类丰富,在此摆摊的毕萍萍根据位置优势,除了线上售卖蔬菜,还增加了水果配送服务。有水果订单时,她就去市场里的水果摊购买,中间赚个差价。

不过在接水果订单时,毕萍萍称自己是“保守派”,大订单基本不接。“像有一次顾客订水果篮,一订就5个甚至10个。一个果篮200多元,我需要先垫付货款,如果顾客不满意或拒收,怎么办?还有人想让我卖榴莲,万一遇到顾客说榴莲不好吃,要求退款,这个责任很难界定,对店铺也有影响,毕竟口碑一点点积累起来不容易。”

晚上7点随着客流逐渐减少,热闹的生鲜大厅也慢慢安静下来,当毕萍萍和婆婆将整理好的蔬菜盖上最后一床棉被时,她们一天的工作也正式结束了。

“绑定”

当生鲜APP用大数据推送“猜你喜欢”时,刘金立也有自己的“顾客画像”:有一位东北顾客只要炖肉,必来这买油豆角;有一位顾客爱吃面藕不吃脆藕;有位顾客专门给孙子买旱黄瓜……

当超市用会员制绑定顾客时,她们菜摊的账本上写的是:2月27日,一大姐买了2.7元大葱,收了2.5元,3月2日拿走;一个70岁大爷,穿黑色羽绒服,买的肉落在菜摊上,放冰箱里了,是个红色塑料袋;4月6日,一个老在这买菜的大姨,买了2.3元的土豆,忘带手机,没给钱……每当一笔“账”清了,毕萍萍都会将它们划掉。

凭着“顾客画像”和记账本,小小的蔬菜摊“绑定”了顾客。有人在她们家菜摊买了20多年菜;有人到菜摊前报完菜名,转身丢下一句“菜你给挑就行,我一会儿回来付钱”……

暮色中,毕萍萍清点着收款记录,心里充满了踏实——这钱够给老人养老、能供孩子上学,日子就有奔头。

2025-04-08 本报记者 李昕也 摄影报道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60390.html 1 蔬菜摊·婆媳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