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昌出台规定,限制校园周边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这一政策背后折射出我国青少年肥胖问题的严峻性。
当“2岁的年纪、百余斤的体重”这样的案例真实存在时,社会各界确实应当思考:我们该如何破解“小胖墩”困局?
从数据来看,这剂药方很有必要。有关部门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若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持续上升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31.8%。青少年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更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等,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限制“三高”食品销售的初衷值得肯定。校园周边食品环境对学生的饮食选择有着直接影响,高糖高脂食品的泛滥无疑加剧了青少年肥胖问题。政策制定者看到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试图通过改变食品供给环境来引导健康饮食,这种思路具有公共卫生干预的现代理念。
然而,政策的善意能否转化为实际效果,还需要面对执行层面的诸多挑战。目前国家对“三高”食品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细致且能让各方清晰执行的标准,这就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理解偏差。
校园周边食品销售点多面广,既有正规商店,还有流动摊贩,实现全面有效管控难度极大。校方对周边没有执法权,发现问题只能向城管和市场监管部门报告,等执法人员到场,限售食品早卖完了。
这些问题不解决,政策就可能沦为“纸上谈兵”。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单纯依靠限制销售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青少年肥胖问题。
肥胖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成因多元,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不足、遗传因素、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校园周边限售“三高”食品只能算是一种“堵”的策略,而健康教育、运动促进等“疏”的方面同样重要。正如报道中提到的“既要管住嘴,还要迈开腿”,标本兼治才是解决之道。
日前,南昌市站前路学校让学生动手制作健康食品,这是培养健康饮食观念的积极尝试,这种“食育”教育或许比单纯的限制更有长远意义。
限制“三高”食品销售,只是治理青少年肥胖问题的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培养一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观念,这远比单纯限制某些食品的销售更为重要。当健康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而非外在强制时,“小胖墩”困局才能真正得到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