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养老机构分类改革,将养老机构分为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三类。
这样分类之后,老年人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机构呢?
《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主要收住特困老年人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面向全体老年人开放,由设区市的市级政府制定支持办法,加强收费引导管理;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实行充分竞争、优质优价,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说:“我们通常将养老机构划分为民办、公办型,或者划分为大、中、小型,服务定位、服务对象不明确。现在,将养老机构划分为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三类养老机构运行机制、职能定位将更进一步区分,服务供给更加精准、政策措施更加精准,推动实现兜底有保障、刚需有服务、普惠有供给、市场有选择的服务格局。”
兜底保障型
让特困老年人老有所养
在这三类养老机构中,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主要由政府依规划建设供给,这次的意见明确指出,兜底型养老机构主要收住对象为特困老年人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
春节期间,浙江省德清县社会福利院为入住的老人们安排了剪窗花、写“福”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这里入住的多数是特殊困难老年人,入住费用由政府兜底保障。
德清县社会福利院过去是一家普惠型的养老机构,去年,经过提升改造后转型为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承担全县特困老人的集中供养服务,并停止接收社会老人入住。浙江省德清县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闻佳玮告诉记者,他们的目的是把以前分别散落在乡镇养老机构的这种特困老人集中转移到社会福利院来供养。社会福利院相对来说硬件比较好,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周到的照护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以往一些养老机构出现排队数年才能入住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普通老年人盲目去兜底型养老机构排队所致。
目前,我国每个县(区)至少设有一所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主要为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这类机构的收费由政府定价,老人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享受免费或低价入住的福利。鉴于兜底型养老机构的政府福利属性,为确保公平,许多地方都建立了轮候机制。以深圳为例,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通过公办养老机构轮候平台进行申请,特困、低收入以及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老年人能在一个月内得到入住保障,重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则有保障——可在3个月内入住。
普惠支持型
面向全体老年人开放
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虽然收费较低,但是只针对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更多的是选择普惠型养老机构,在三类养老机构中,普惠型养老机构数量也最多。
深圳养老护理院是一家普惠型养老机构,共有800张床位。今年86岁的刘淑英老人和老伴儿告诉记者,他们在看过多家养老机构之后,选择入住这里,只因看中了这里的性价比。
深圳养老护理院的入住老人刘淑英说:“我们看过好几个养老机构,有高档的,收费要两三万元一个月,觉得负担有点重。在这里,我们现在的费用是12000元/月,两个人。”
在深圳,有关部门规定:普惠型养老机构每月最高收费不得高于居民上年度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倍到1.5倍。目前,深圳普惠型养老机构每月平均收费在7000元左右。因床位相对紧张,目前,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优先收住失能、失智等刚性需求的老年人。
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副院长王圆圆对记者说:“作为一个普惠型的养老机构,主要是面向重度失能、失智,以及有康复和养护需要的老年人,享受了一定的政府财政的补贴,均价每月在4000元左右。”
《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建立促进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机制,加大设施建设和场地供给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普惠型养老机构要做到“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运营可持续”。
完全市场型
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在三类养老机构中,还有一类是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这类机构主要面向那些追求个性化、高品质养老生活,且具备相应经济实力的老年人。
在北京,80多岁的王宏成选择了二环边上的一个养老机构。这个养老机构地理位置优越,离三甲医院也很近,但收费也较高。
王宏成说:“这是西二环,差不多就是北京市中心。我家就在附近,附近的生活环境、医院我也熟,住进这里的养老机构,感觉我原来的生活环境没有改变。”
王宏成告诉记者,目前,他每个月在养老机构花费的一万多元,靠退休金和房屋出租收入来支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家养老机构虽然收费不低,但是入住率却很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有条件的老人选择入住这种收费较高养老机构。北京市民李淑琴和老伴儿每月在养老机构的费用就超过3万元。
李淑琴说:“我房间的朝向是这个楼里最好的,坐在沙发上抬头就能看到北海公园里的白塔。我想省心,又不愿降低生活标准,宁可多交点钱,接受比较周到的服务。”
过去,这类收费较高的养老机构一直被很多人质疑,这次《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去年,民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也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品质养老机构,依规建设老年公寓、养老社区。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各类市场主体投入养老运营“吃了定心丸”。
北京某养老机构负责人李欣说:“我们在经营这种养老机构的初期,更多的是带着一个探索的心态。随着政策的落地,这个分类清晰了,我们感觉到政府的政策给高品质的养老机构留下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这样一来,我们就敢更多地投入了。”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