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7日
第15版:15

吴桥杂技·飞鼠盗粮:

一袋粮食 百年戏法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王春平

王春平掏出布袋里的米

表演现场

“戏法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被称为幻术。它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创作出不可思议的现象……”说话间,红色的布袋在杂技艺人王春平的指间翻飞,谷粒簌簌流动的声响,恍惚与粮仓中的鼠群足音重叠。

在吴桥那琳琅满目的杂技世界里,有一项独特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飞鼠盗粮。表演者王春平是第六代传承人。

你能想象吗?在那一方看似普通的舞台之上,杂技艺人手中看似平常的布袋,几个动作后,就像有神来之笔,将粮食从一处巧妙地“搬运”到布袋里。这一传统戏法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先辈们无尽的智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吴桥杂技“飞鼠盗粮”的精彩世界。

1

藏在布袋褶皱里的时光

古彩戏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祭祀活动。随着时间流逝,这项技艺完成了从神秘仪式到娱乐表演的演变。飞鼠盗粮作为吴桥杂技的古彩戏法之一,没有全息投影的加持,不借磁力机关的巧劲,全凭艺人数年来淬炼的手上乾坤。

古彩戏法与现代魔术在表演方式和技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现代魔术多依赖于复杂的道具进行表演,而古彩戏法则更注重演员本身的手法技巧。它以“夹带藏掖”为手段,以边说边变的“口彩相连”为表演特色,强调艺人在四面被围观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表演的神秘性和连贯性。这一点是舞台化表演的现代魔术所难以比拟的。

艺人在表演飞鼠盗粮节目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精湛的手法,将粮食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杯子里变到另一个布袋中。整个表演过程既神秘又精彩,令人叹为观止。

回溯飞鼠盗粮表演技艺的传承脉络,第一代传承人张英宛如启明星,点亮了这门技艺的火种;第二代张连海接力奋进,让技艺生根发芽;第三代张福顺精研不辍,使其枝繁叶茂。时光悠悠,传承至第六代王春平,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飞鼠盗粮是我们吴桥的传统戏法。我从小就对它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看着祖辈们用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将一袋粮食神奇地变来变去,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言语间,王春平满是对家乡杂技的眷恋与自豪。

2

“90后”挑起传承担子

没有绚烂的灯光,一方木桌就是舞台。表演开始后,王春平手拿一个黑色绣花的小毯子,向观众展示。“晾一下毯子,面儿上没戏法,里子藏不住。”“90后”王春平一边说一边展示道具。

布袋、杯子、圆筒,王春平表演用的道具很简单,圆筒上画了一个老鼠代表飞鼠。“筒是空的,大家看一看,什么东西都没有吧?”怕观众不相信,王春平拿着圆筒展示起来。

介绍完道具,王春平把一个红色的空空的布袋放在毯子下面。这时,她左边的布袋鼓胀似小小粮垛,右边布袋却空瘪如倒悬枯井。王春平用杯子在左边布袋里舀了满满一杯大米。向台下的观众展示完,她将杯子放在桌子上,又用圆筒将杯子完全套住。

“要想让米变过去,咱就讲究得念叨几句。来,伸手一把抓,不知真和假,抓在手里它没有,往这里一扔……”只见她手腕轻旋,就在这一转一抓之间,水杯里的米竟完成了跨袋迁徙。

一系列动作结束后,王春平对着台下观众神秘一笑,把毯子下的红色布袋拿了出来。刚才还瘪瘪的布袋,这时已经变得圆滚滚的了。为了证实布袋里确实装的是米,王春平打开袋子,掏出了几把米向观众展示。

“啊!真是太神奇了!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围观的人群发出了阵阵惊呼和疑问。看到观众们的反应,王春平微笑着说:“这就是戏法儿的魅力所在。它能让大家在不可思议中感受到快乐和惊喜。”

“古彩戏法向来讲究口彩相连、手法精湛。飞鼠盗粮作为古彩戏法之一,想要为观众表演出最好的效果,靠的就是日积月累的不断练习。”王春平说。

3

薪火相传续华章

初见王春平,她身着一件传统的中式小褂,透着股子精气神儿。这位1992年出生的青年魔术师,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眼神里却闪烁着对魔术世界的无限热忱。

十多岁时,王春平拜吴桥杂技项目省级传承人张玉君为师,开始学习古彩戏法。“飞鼠盗粮这个戏法一直都是师父家传的技艺。我有机会学习这个技艺,心里十分激动。”王春平说。

这门看似简单的戏法,实则暗藏玄机。“从最初拿捏布袋的手势、力度,到藏粮、变粮的时机、角度,一丝一毫都错不得,全靠日复一日的练。”王春平说。为了掌握精髓,她曾在闷热的库房里一待就是数月,汗水湿透衣衫,只为追求那瞬息间的完美变幻。

时间过得很快,2009年,王春平被天津津门利剑艺术团录取,成为了一名魔术师。在艺术团里,她可以接触到其他门类的专业演员,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自己不足的地方,她认真学习,弥补自身的欠缺。

2014年,王春平回到家乡。从此,吴桥杂技大世界的戏台上多了个穿中式小褂的女艺人。

受王春平的影响,她11岁的儿子张凯瑞从小就对古彩戏法感兴趣。王春平在家练习时,张凯瑞都会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每次班级里组织联欢会,我都会报名表演古彩戏法儿。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爱看!”张凯瑞说,他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像妈妈一样,站在更大的舞台上表演戏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飞鼠盗粮这一技艺,王春平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将精彩的表演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上。对她来说,每一次上台都是对飞鼠盗粮技艺的展示和推广,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戏法儿都是假的,但背后的情感与智慧却是真的。我希望通过我的表演,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王春平说。

2025-02-27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吴桥杂技·飞鼠盗粮: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6851.html 1 一袋粮食 百年戏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