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冷空气活动和降雨影响,中东部地区气温低迷。不过,随着高空暖脊逐渐东移,低空南风加强北推,一直到3月初,我国大部将陆续迎来一轮大回暖。
中央气象台预计,从25日起,中东部地区将开启升温模式,自北向南大幅回暖,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将上升6℃至10℃,部分地区可上升10℃以上。
张涛介绍,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回暖步调不一,北方将率先达到峰值,南方稍晚几天。“北方的气温峰值将出现在2月28日至3月1日。南方气温将在3月1日、2日,广东会更晚一些,长江流域更早一些。”张涛介绍。
此次回暖中,气温最高的地方出现在云南南部、广西西南部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能超30℃,广东等地可能达到28℃—29℃。华南地区、江南地区局地最高气温也可能升至27℃—28℃以上;再往北,黄淮地区最高气温能达16℃—17℃,华北平原的最高气温将升至15℃-16℃左右。
以北京为例,25日起至28日气温一路走高。北京市气象台预计,28日北京的最高气温将达到16℃,为今年以来最高气温,暖意融融。
此次回暖是否异常?
中央气象台预计,2月底之前,冷空气势力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这是否是一次异常的回暖?
“不至于到异常,冬春之交本来就是气温起伏比较剧烈的阶段,冷空气一来,气温就快速下降,冷空气不来,气温又快速回升。”张涛告诉记者。
和历史数据相对比,此次预计华南地区的最高气温能进入历史同期前10,江南地区也差不多。而黄淮、华北平原北部的最高气温和历史同期极端最高气温相比,就差得多了,远远称不上异常。
大暖之后接大寒,这是不是“倒春寒”?
需要注意的是,3月1日至3日,有一股强冷空气来临,此次回暖过程将被“截断”。
“此时,由于前期的回温,导致基础气温比较高,降温幅度显著,这次冷空气活动可能会达到寒潮的级别。”张涛告诉记者。根据预报,3月1日至3日,中东部地区气温将下降6℃-10℃,局部降温12℃-14℃,最低气温0℃南压至淮河附近。
从时间进程来看,3月1日开始,冷空气自北向南快速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冷势力将一直南下至华南地区。3月1日至2日,冷空气主要影响江南以北的区域;3月2日至3日,冷空气的步伐抵达江南到华南地区。
但这样的降温还不能被称为倒春寒。“倒春寒”一般指的是进入春季一段时间后、尤其是指春季中后期持续一段时间的偏冷现象,“3月初才刚刚迈入春季,这次冷空气也是很正常的一次短期冷空气影响,还称不上‘倒春寒’。”张涛说。
这是一次“坏回暖”吗?
冬春之交,回暖不是件好事吗?有气象博主担心,此次升温幅度太大,人体需要适应。而且,这股暖意还可能会“诱骗”植物生长。回暖后又紧接着来了一股强冷空气,气温的来回“折腾”对植物和人体的健康都有不利影响。
首先,这次的回暖虽然会将气温拉至偏暖状态,但也不是“骤暖”。张涛分析,大部分地方是气温连升三四天、每天升2℃—3℃,“(回暖)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好事,其实谈不上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至于随后的降温天气,冬春之交气温起伏属正常现象,人们根据预报适当增减衣物即可。他提醒,目前厚衣服还不建议收起来,3月1日至3日的强冷空气会把气温拉低到升温之前的水平,前期的暖意将被消耗殆尽。
近期的天气变化对农业有何影响?
中央气象台预计,从未来10天整体情况来看,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2℃,利于北方冬小麦萌动返青、南方油麦生长发育和华南早稻播种育秧。
况且,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不只有气温,还有降水等条件。未来10天,预计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降水量将达到10毫米至30毫米,利于麦田增墒和冬小麦生长。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