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观看一批微短剧发现,一些微短剧价值观导向偏差问题尤为突出,集中表现在金钱至上、不劳而获、暴力复仇、婆媳大战等方面。
(据2月19日《沧州晚报》6版)
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特点迅速崛起。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超过外卖和网约车用户规模。
然而,随着微短剧异军突起,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作品存在低俗、暴力、虚假宣传等问题。不良作品不仅污染了网络空间,更可能对观众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
此外,版权侵权现象在微短剧领域频发,原创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创作者的积极性,阻碍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不难发现行业内部因素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制作团队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内容的质量和深度,甚至触碰到了道德和法律底线。同时,观众的需求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容创作。观众追求刺激和新奇,这导致部分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上趋于低俗和猎奇。此外,播放平台在内容审核和版权保护方面失责。部分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用户粘性,对违规内容视而不见,甚至成为不良内容的传播渠道。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管理。
首先,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明确违规内容的标准和处罚措施,确保作品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鼓励和支持高质量、有教育意义的微短剧创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行业向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其次,提升公众意识。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优质内容的识别能力和版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不良内容的良好氛围。
最后,加强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平台方等多方合作与沟通,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