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产品补贴政策本应是惠民利民的“及时雨”,却在部分商家的“变通”操作下,成了变相涨价的“遮羞布”。运河区市民唐某抢到补贴券后,手机价格“应声而涨”,450元政府补贴中300元悄然流入商家口袋。
(据2月13日《沧州晚报》7版)
部分商家“明补暗涨”,让政策红利成了商家牟利的工具。人们享受了政策补贴,数码产品到手价还是居高不下。以文中荣耀300手机为例,补贴后价格仅比市场优惠价格低一点,而政府补贴的15%却让商家多赚了300元。这种“上有政策、下有算计”的投机行为,既违背了“补贴直接让利消费者”的政策初衷,更涉嫌价格欺诈。
商家之所以敢明目张胆玩“价格戏法”,根源在于政策执行存在漏洞。其一,价格备案机制缺失,商家促销价与补贴基准价缺乏动态比对;其二,补贴规则表述模糊,“最终销售价格”是否包含商家优惠未有明确定义;其三,监督手段滞后,仅靠消费者投诉难以及时纠偏。
要根治“补贴截留”乱象,就需要构建政策落地的闭环监管体系。首先,建立价格“双备案”制度,要求商家同步提交日常促销价与补贴基准价,防止“补贴一来就涨价”;其次,明确“补贴优先”原则,规定商家优惠与政府补贴可叠加使用,确保消费者享受双重让利;最后,强化动态监督,通过大数据监测价格波动、设立“补贴消费维权绿色通道”,对恶意套补商家实施“黑名单”管理并追缴补贴资金。
民生政策的价值,体现在百姓真真切切的获得感上。当商家把补贴当作“提款机”,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政府的公信力。唯有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套补行为,用“绣花功夫”完善政策设计,才能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化作润泽民心的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