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
第15版:15

韩石桥灯秧歌:

古灯新火照前路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花灯

韩胜利做花灯

韩胜利为韩子杭上妆

鱼灯

暮色四合时,孟村韩石桥村倏然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灯影中,表演者们手持各种造型的花灯,踩着锣鼓点儿旋身起舞,灯光仿佛织就了一张流动的光网。

20多位表演者手持花灯列阵,“伞头”挥动花布伞,“头鼓”擂响大鼓,“疯生”手持生肖灯在阵中穿梭……鼓点一起,十字门阵如棋盘铺展,八角阵似莲花盛开,龙摆尾的灯流在黑夜中蜿蜒。

历经400余年风雨洗礼,韩石桥灯秧歌承载着悠悠的岁月记忆,从明清时期的民间欢舞一路翩跹至今,始终散发着独特魅力,诉说着当地百姓的喜乐哀愁,演绎着民俗风情的变迁史。

灯影婆娑处,照见百年舞韵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韩石桥灯秧歌,是发源于孟村新县镇韩石桥村一带较为独特的民间舞蹈。据当地村民介绍,韩石桥灯秧歌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韩石桥灯秧歌的历史十分悠久,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代传承人叫韩凤鸣,我是第五代传承人。”韩胜利说。

“最初,韩石桥灯秧歌的场面比较单一,没有多少场面和阵法。我们村有一位习武之人,他精通阵法,就在灯秧歌中加入了十字门、八角阵、龙摆尾、卷包和小串花等武术阵式,丰富了灯秧歌的表演形式。”韩胜利说。

韩石桥灯秧歌的特色在于将秧歌舞步与手工花灯相结合,表演者手持花灯,以“走、扭、跳、转”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创造出“灯随身转,影随步移”的独特表演。它不拘于表演时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演员们都可以手持各种造型的花灯进行表演。

表演初始,灯火通明,如繁星坠地。表演者手中的花灯形态各异,有灵动的鱼灯,似要破浪穿梭;有绽放的莲花,仿若暗香涌动;还有威武的龙灯,寓意吉祥。

伴随激昂的鼓点,秧歌步起,表演者们步伐轻盈多变,十字步、三步一停、扭腰摆胯,节奏明快有力。鼓声阵阵,如雷霆万钧;锣钹清脆,似珠玉落盘。一时间,仿佛让人踏入了“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的场景。

“韩石桥灯秧歌文武场俱全,武场擂鼓变阵,文场边舞边唱。”韩胜利介绍着,如今,演唱的部分逐渐减少,更多的是以舞为主。

半生执彩灯,接力照亮来时路

在新县镇韩石桥村的灯秧歌非遗传习所,花甲之年的韩胜利正在整理今年新制作的蛇元素花灯。“老韩,什么时候表演灯秧歌啊?”一位路过的村民推开门探着身子询问道。

每年腊月,韩胜利就忙起来。彩纸、绸布、铁丝在他手中跳跃,一双巧手让花灯渐现雏形。“我每年都会做花灯,有的时候实在是忙不过来,全家人就齐上阵帮忙。”韩胜利说。

“现在村里做花灯的人不多了。做一个花灯费时费工,每次我就帮着哥哥一起做。”韩胜利的弟弟、55岁的韩金明说。

一盏盏花灯做好后,熬更守夜,就盼着过年了。正月一到,韩胜利手举自制的花灯,融入灯秧歌队伍,欢欢喜喜闹新春。

在当地有一首打油诗:“韩石桥锣鼓一响,邻村人着了忙,饼子贴在门框上”,说的就是韩石桥灯秧歌演出时的景象。每次演出时,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来看表演。

十多岁时,韩胜利开始跟着韩石桥灯秧歌第四代传承人韩同林系统地学习灯秧歌。“从花灯制作到跳秧歌,整整一个冬天,我每天都跟着师父学习。”说话间,韩胜利将一张红色彩纸反复折叠,又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弧线。须臾间,一片片红色花瓣落于桌上。

“以前的花灯都是用竹篾作花灯骨架,现在我们大多使用铁丝代替竹篾。”说话时,韩胜利手指灵巧翻动,剪好的红色花瓣被一张张裹扎在铁丝上。

传承启新途,非遗繁花映未来

韩石桥村的夜,是被一盏盏手扎花灯点亮的。而这个传承了400多年的灯秧歌,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年前曾经一度在韩石桥村绝迹。“我小的时候,村里很少有灯秧歌演出。直到1976年,灯秧歌才开始重新活跃起来。”韩胜利说。

在传承的道路上,韩胜利面临诸多困难。关注度不高、资金不足、演员减少……然而,韩胜利并没有放弃。平日里,只要有时间韩胜利就埋头钻研舞蹈编排、改良道具工艺。

受韩胜利的影响,他的儿子韩鑫锋在工作之余坚持参加灯秧歌表演。“我12岁时就跟着爸爸学习灯秧歌了。现在,我每年都会参加灯秧歌演出。”韩鑫锋说。

除了儿子表演灯秧歌外,两个孙子韩子杭和韩子润也都跟着韩胜利学习灯秧歌。16岁的韩子杭,从11岁起就跟着爷爷一头“扎”进了灯秧歌的世界。在学校里,他逮着机会就跟同学们叨叨灯秧歌的好。 “爷爷说过,韩石桥灯秧歌不只是跳舞,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韩子杭说。

3年前,10岁的韩子润也踏上了传承之路。兄弟俩在小院中苦练,花灯摇曳,光影交错。他们跟爷爷一样也盼着,能让这灯秧歌被更多人喜欢,一直热热闹闹地传下去。

作为灯秧歌的传承者,韩胜利一直琢磨着创新。以往制作花灯,竹篾易折、彩纸易破、蜡烛易灭,还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他大胆革新,选用韧性更强的铁丝塑形,以轻盈又耐用的绸布裹灯身,再嵌入明亮的led彩灯,不仅环保,光线也更夺目。

“希望往后的日子,灯秧歌能走进更多地方,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学、爱看,让这老手艺一直传承下去。”韩胜利满怀期冀地说。

在他身后,韩鑫锋和韩子杭、韩子润坚定点着头,一家人的身影于夕阳余晖下拖得很长。那是与历史的重叠,更是向着未来,一路欢歌……

2025-02-20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韩石桥灯秧歌: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6274.html 1 古灯新火照前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