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
第12版:12

作为北宋中晚期的重臣,刘挚跨越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四朝,经历了北宋盛极而衰的全过程。刘挚从县令做起,官至宰相,历经宦海生涯的升降沉浮,度过了坎坷的一生。

从大运河边走出的北宋宰相刘挚

■林永香

北宋时期的宰相刘挚从大运河岸边走进北宋朝廷的视野。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但一生都在北宋中后期的动荡中度过。围绕着变法,他数度被朝廷罢官,历经宦海生涯的升降沉浮。

大运河边走出来的宰相

刘挚(公元1030年—1098年),字莘老,永静东光(今衡水阜城县码头镇西刘村)人。宋神宗时期,他任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分别相当于首相和次相,所以人们习惯称刘挚为宰相。

刘挚的故乡西刘村在码头镇北大约二三里,与东光县城隔京杭大运河相望。北宋时期属于东光。

刘挚的父亲刘居正一直鼓励他读书,并亲自教他,从早到晚都不间断。有人对他说:“您只有一个儿子,难道不能稍稍对他放宽点吗?”居正回答说:“正因为我只有一个儿子,才不可以放纵他。”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刘挚高中进士甲科,做了冀州南宫县令。他作为北宋中晚期的重臣,跨越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四朝,可谓经历了北宋盛极而衰的全过程。刘挚在当时的政坛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群贤毕集的宋中期,刘挚能从县令一直做到宰相,足可以窥见他的才能。

宦海生涯 几经沉浮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开始执掌政权,而且对刘挚非常器重,不断对他加以提拔。刘挚为人刚直,王安石拜相后推行新法时,刘挚并没有因为王安石对自己有恩,选择站在新法的一边。相反,他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新法有许多弊端,便上书宋神宗,陈述新法的弊病。总的说来,刘挚的政见是比较倾向司马光一党的。

宋神宗当时相信王安石,便把刘挚贬到衡州监管盐仓。宋哲宗继位后,刘挚由丞相司马光推荐改任秘书少监,升侍御史。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与司马光相继病逝。北宋朝廷围绕变法形成的新、旧两党争论加剧,进而因地域、政见不同形成洛、蜀、朔三党。

以刘挚为首的北方派被称为朔党,他们主张吸取汉、唐以来的历史经验,对北宋社会实行逐步改良,反对暴变,比较推崇司马光的政见。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刘挚与其他两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学术思想、执政理念在他的著作《忠肃集》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吕大防为左相,刘挚为右相,此时的刘挚达到了自己的人生顶点。后来,刘挚遭到吕大防一派弹劾而被罢相,接连又连贬四地,68岁时死于湖南常德。

清正廉洁 不畏权势

刘挚为官清正廉洁,忠贞爱国。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他中举后任冀州南宫令。此地赋税甚重,百姓生活艰难。为减轻百姓的负担,刘挚向上级奏请减少税赋,上级却弹劾他破坏规矩。刘挚不畏权势、一做到底,直接将此事上报朝廷,最终朝廷下令减少了南宫地区的税赋。减税之后,百姓收入增加了,都非常拥护他。因他的政绩卓著,刘挚与信都令李冲、清河令黄莘被称为“河朔三令”。

刘挚对人才选拔任用方面见解颇深。有一次,他在和宋哲宗的谈话中说道:“人才难得,贤能品行不一。性情忠厚而且才能学识有余,这是上等;才能学识不足但忠厚老实有余,这是次等;有才能而难以保持,可以借以成就事业,这是又次等;心怀邪念观望,随着时势而改变,这是小人,终不可以任用。”宋哲宗听后深有感触地说:“你能这样用人,国家还有什么忧虑!”充分肯定了他的见解。

刘挚从最初任职到担任宰相,坚持独立的见解,辨别邪恶,专意留心选拔人物,也从不接受拜谒请托。他自己的子弟亲戚做官,也全都让他们到吏部按标准进行选拔,从不以权谋私。

刘挚生活在北宋人才济济的鼎盛时期,很多在后世有大名声的人物都曾与他交往,苏轼、苏辙都曾与他有过诗作互答。苏轼写下《刘莘老》,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足见两人交谊之深。南宋哲学家朱熹在刘挚去世近百年后,特地去到皇家名人堂为刘挚画像题诗。

刘挚父子都曾出使契丹

自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使臣每年都要踏上幽燕古道,在北宋开封与辽之间往复交流。宋朝屡次派出朝廷重臣出使契丹,如欧阳修、苏辙、王安石等,其中还有刘挚。

刘挚出使契丹是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一年他53岁,正在尚书礼部郎中任上。刘挚被派出使,给契丹国主拜年,当然这是双向的,契丹也派官员来给北宋皇帝祝贺新年。

刘挚是位忧国忧民的官员,刘挚由冀入燕,一路看遍北国风光。他在《城北》这首诗中写明了自己内心的忧愤:“六十万兵闲饱死,谁怜山后八州儿。”“六十万兵”指的是北宋官兵,他们吃闲饭,没事干,可怜太行山北侧八州的老百姓们,至今盼望回归到北宋的怀抱。作为北宋官员,刘挚非常感慨朝廷白白养兵,却无力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无奈。

刘挚是怀着不平之心完成了契丹之行的,而他的儿子刘跂多年之后也踏上使辽的路途。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刘跂和他的二弟刘蹈考中同榜进士,但因其父在朝,他反倒一直在地方任职。刘跂这一生,身怀高才,学识非常渊博,集文学家、易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古琴家于一身,与欧阳修、赵明诚、洪适并列为宋代四大金石学家。同样的是,刘跂也是被派往契丹祝贺辽主新年的。一路上,他追随父亲的遗迹,完成着南北通好的礼仪。

在刘挚的故乡码头镇北大约二三里处,刘氏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出资修建了一座碑亭,取名为“忠肃亭”。亭子呈六角形,正面冲北,里边立碑三座,记载了刘居正、刘挚、刘跂等人的生平事迹。刘挚作为大运河边一位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其爱国爱民的思想、廉洁务实的政绩观以及手不释卷、笔耕不辍的学风在今天看来,仍十分珍贵。

2025-02-20 作为北宋中晚期的重臣,刘挚跨越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四朝,经历了北宋盛极而衰的全过程。刘挚从县令做起,官至宰相,历经宦海生涯的升降沉浮,度过了坎坷的一生。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6258.html 1 从大运河边走出的北宋宰相刘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