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每天不学习,成绩是不是照样可以变好?”
听到儿子小瀚提出的这个问题,安徽省宿州市的王女士心里一惊:孩子今年才上小学三年级,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小瀚说他这个寒假刷到过不少微短剧,宣称努力学习是‘傻瓜’才干的事,成功者要么是天降馅饼,要么是出身豪门,踏踏实实做事的都没有好下场。还好我发现得早,及时告诉他这些微短剧的内容是虚构的、违背常识的,否则长此以往他的三观可能真会出问题。”王女士说。
记者近日观看一批微短剧发现,一些微短剧价值观导向偏差问题尤为突出,集中表现在金钱至上、不劳而获、暴力复仇、婆媳大战、小三上位、性别歧视等方面。
金钱至上不劳而获
不良价值观频出现
“看了微短剧,我妈认定身边就有恶媳妇。”河南省南阳市的李先生最近过得不太顺心,自从母亲迷上中老年爽剧、“老霸总”剧后,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慢慢出现了裂痕。
李先生介绍,去年10月,母亲刷到一部名为《××婆婆惊艳全场》的微短剧,每集5分钟左右,讲述了大佬婆婆勇斗恶儿媳的高爽故事。为了铺垫后续“爽点”剧情,刚开始反派儿媳冲入酒店,不问青红皂白殴打女主,并让姐妹将女主衣服扒光拍照。随后又撕毁了女主和丈夫的唯一合照,还要求女主下跪。最后,大佬婆婆和儿子一起联手打脸恶毒儿媳一家,开启复仇之路。
“这部剧的婆婆是一名年轻演员,为了增强戏剧冲突,让儿媳产生误解,刻意放大了儿子与母亲之间的暧昧行为,让人感到心理不适。而且这部剧完全是为了抹黑而抹黑,片中的儿媳没有一点脑子,台词设计也比较市侩。”李先生说。
但李先生的母亲却乐此不疲,对这类微短剧看得不亦乐乎。此后,她又追了《××亲不待》《××悔不当初》等微短剧,而这几部剧中,家人和亲戚是各式各样的坏,母亲看后深受影响。
“她觉得之前正常的婆媳关系都是装出来的,以前她和我媳妇还经常出去逛街吃饭,现在已经不搭理我媳妇了。她还觉得恶媳妇身边总会有白眼狼儿子和不管事的爸爸,我和父亲也深受其害,不管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她都会往坏处想。”李先生吐槽道。
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对微短剧中存在大量“毁三观”的剧情表达了不满。
观众陷入认知误区
负面影响引发对立
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9.7%。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发布的《微短剧行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微短剧女性用户超54%,00后和90后(15岁-34岁)用户比例超37%,银发微短剧用户占比超32%。
一些微短剧传递的不良价值观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教授周丽娜介绍,微短剧价值观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金钱至上、不劳而获、暴力复仇、婆媳大战、小三上位、性别歧视等诸多方面。这些不良价值观的传播,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从相关数据来看,年轻人和银发族是微短剧的主要用户。对于年轻人来说,不良导向可能会对他们看待财富、家庭、生育等问题产生影响。例如今年过年,一则《一觉醒来相亲对象站床边》的摆拍视频,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不仅是因为其内容具有话题性,更因为其与年轻人的婚姻话题密切相关。此类不良价值观的引导,对年轻人群体可能产生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周丽娜说,对于银发族而言,由于其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虚假信息误导。
2022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2024年又下发系列管理提示,要求2024年6月1日开始,全部微短剧进行分级分类审核或备案,全部持证上线,且分别对中老年题材、霸总题材、AI魔改、片名审核等发出管理提示。
“这些规范和准则的出台,旨在从源头上加强对微短剧创作的指导,推动微短剧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周丽娜说。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