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晓梅 本报通讯员 蔡晓强 摄影报道
2月12日,一辆运输车停靠在献县南河头乡北单桥村的鹦鹉养殖基地门前,养殖户赵增凯挑选了200对鹦鹉,打包装车。这些鹦鹉将被运往保定的一家花鸟市场。
养殖棚里,各种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鹦鹉安家落户。几年来,赵增凯养殖了虎皮鹦鹉等多个品种1000余对种鸟,精心照料下成功繁殖幼鸟,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美丽的鹦鹉推向各大市场。
从肉鸽到鹦鹉,因爱好投入养鸟行业
2016年,自小就喜欢动物的赵增凯开始养殖肉鸽。一段时间过后,他发现肉鸽养殖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朋友提起有人靠养殖鹦鹉发了财,于是便萌生了新的想法。“我养过肉鸽,有一定养殖经验,喂养鹦鹉应该不难。”
在考察了解花鸟市场行情后,他发现鹦鹉不仅聪明可爱,而且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便找到一位养殖能人,买了3对虎皮鹦鹉幼鸟。
“虎皮鹦鹉属于普通品种,符合国家相关养殖规定。它两个月即可配对繁殖,而且每两个月产一窝蛋,一窝能出五六只幼鸟。”喂养过程中,赵增凯发现鹦鹉喂养简单且繁殖率高。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培育,3对鹦鹉成功孵化出了十余只小鹦鹉,这让他信心大增。
之后,赵增凯把家中的1500只肉鸽全部卖掉,并多次到外地考察。他养殖鹦鹉的品种不断更新,数量也逐渐增加至20对。
就这样,别人用来消遣玩耍的鹦鹉,被细心钻研的赵增凯当成了一项事业。
科学养殖,走向专业化
起初,鹦鹉养殖繁育良好,正当赵增凯准备扩大养殖规模时,却出现陆续伤亡的情况。
“有一次,我在喂食时发现有个繁殖箱底部有些脏,箱内空气湿度较大,当时并未在意。但之后,陆续有几只幼鸟病死,这让我不得不提起重视。”赵增凯咨询同行,对症买来药品,但喂药的剂量又成了难题。
“卖药的也不清楚每次的喂药剂量。没办法,我只能按照先前的经验,喂食比肉鸽多一倍的药量。”眼见几只幼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健康状态,赵增凯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这事也让赵增凯明白,办养殖基地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疾病防控、饲料搭配、棚舍清理、育雏繁殖等都需要丰富的知识,一点儿也不能疏忽,而这一切只能靠“实践出真知”。
“虽说鹦鹉喂养相对简单,但上了规模还是要操心很多事。”为了方便随时去养殖棚查看,赵增凯把养殖棚建在自家房后的闲置地里。
养鹦鹉,温度、湿度和卫生防疫是关键。
在养殖棚的布局上,他充分考虑光照、通风等因素,科学设计,增加养殖棚的窗户数量,还在棚里安装了风机。“棚内空间大、空气流通好,鹦鹉不易生病。”
除此之外,赵增凯特别重视疾病防治。“喂水时,我会在水中加入少许肠胃药,以此来保护鹦鹉的肠道。每季度给它们做一次驱虫,并定时为鹦鹉补充多种维生素、活菌、益生菌等营养品。”
为了避免鹦鹉感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赵增凯每天安排工人及时清理鹦鹉的粪便,将棚内地面清洗干净。“养殖棚内的卫生环境马虎不得,鹦鹉在干净环境下,才能健康生长。”
而为了掌握好养殖技术,赵增凯也没少下功夫,经常外出向养殖户取经,边实践、边摸索,终于掌握了饲养鹦鹉的专业知识,一点一点摸清了里面的门道。
“每种鹦鹉的食谱不同。虎皮鹦鹉色彩艳丽,身体素质好,不易生病,它对饮食、环境的要求不高;而有的鹦鹉则需要格外精心,饲料主要以红花、瓜子、麻籽为主……”
线上开拓市场,小鹦鹉成“致富鸟”
闲暇之余,赵增凯将平时制作饲料、喂养鹦鹉的过程拍摄成视频,剪辑后发布到快手等社交平台上。他还开启直播模式,线上向网友介绍自家的鹦鹉以及科普喂养鹦鹉的知识,深受粉丝追捧。
渐渐地,赵增凯借助网络平台打开了销路。肃宁一家鸟类批发市场联系他购买鹦鹉,石家庄、保定等地的鸟类批发市场和花鸟店也来下订单。
由于人工繁育的宠物鹦鹉漂亮可爱,对人亲和,并且可以凭借标识买卖,市场需求旺盛。“现在每天都有客户打电话订购鹦鹉,都是百八十对的批发。便宜些的,一对鹦鹉卖五六十元,贵的能卖到三四百元。”
如今,赵增凯的鹦鹉养殖基地扩建到300多平方米,主要养殖虎皮鹦鹉等4个品种,鹦鹉种鸟数量已扩至1000余对,年出栏量约2.5万只,主要销往河北、天津、山东等周边县市花鸟店,年收入达20余万元。
“这些年我积累了一些养殖经验,也拓展了一定的销售渠道。现在一年能产5茬鸟,繁育出的幼鸟是不愁卖的。下一步我想对品种进行更新,尝试养殖一些精品鹦鹉,把这个产业真正做起来。”面对未来,赵增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