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8日
第07版:07

河间男子王某出售房子时,向买家借钱偿还此前拖欠银行的房贷,为此引发纠纷——

被“遗忘”的借款

本报记者 唐慧 本报通讯员 王璇 崔墨芳

2011年11月,河间的王某做生意需要用钱,将名下的一处房产出售。他没想到,这起房屋买卖引发了一起历时13年的借款纠纷。

急需用钱卖房

向买方借钱还贷款

2011年年底,河间的王某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不得已将自己名下位于三河市燕郊镇的一处房产对外出售。王某找到买家杜某后,却因欲出售的房产还拖欠银行4个月房贷,无法办理房屋买卖相关手续。

王某无力偿还贷款,无奈向杜某求助,希望杜某能先借给他9500元钱还清房贷,再与杜某办理房产交易相关手续。

杜某没多想便答应了王某的借款请求,将9500元钱借给了王某。王某当场给杜某写下了一张欠条,并在贷款还清后,与杜某一起办理了房产交易的相关手续。

两人完成房产交易后,杜某一直没有要求王某偿还9500元借款。看到房子出售后房价一直在上涨,王某想当然地认为杜某因为看房价一直上涨,所以不再向自己追要9500元欠款。

买方追要借款

卖方认为钱已折抵

2018年,杜某的妻子李某找到王某及其女儿索要欠款。此时,王某一方无力偿还借款。在王某的女儿王某某请求下,李某同意延长还款的时间。

一转眼五年又过去了。李某为索要这笔借款,再次找到王某。时隔多年,王某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误认为借款当初已经在总房款里折抵过了,自己并不欠杜某的钱,故此一直没有还钱。与此同时,王某还将自己的错误观点灌输给了他的女儿王某某。

2023年上半年,李某再次向王某某索要9500元借款。在王某的影响下,王某某认为王某并不欠杜某的钱,没有帮王某还钱。双方为此发生纠纷,闹到了当地派出所。

派出所民警了解情况后,建议双方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2023年11月,杜某将王某告到河间法院,要求王某偿还9500元借款。

“庭审+调解”

被告偿还5000元

河间法院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多次为双方进行庭前调解。双方各持己见,互不妥协。法官调解无果,决定开庭对此案进行审理。庭审期间,王某因为身患疾病,所以无法出庭,委托王某某出庭参加庭审。

庭上,杜某坚持要求王某还钱,王某某则坚持王某的说法,表示王某的借款当年已经在总房款里折抵。王某某认为,即使她的父亲欠钱,也早已超出诉讼时效了。

庭审后,法官仔细核查相关证据,发现王某的借款当年并未在总房款中折抵,当即决定劝解王某某。法官告诉王某某,多年来,因为杜某一方一直在追要这笔借款,所以并没有超出诉讼时效。

在法官的耐心分析下,王某某终于了解了当年的经过,表示愿意替父亲偿还借款。同时,王某某也向法官说明了自家经济困难的情况,希望法官从中调解,减免部分债务。法官随即向杜某一方说明了王某及其女儿目前的情况。杜某表示,这笔借款拖延多年,自己也有部分责任,可以减免部分债务。

最终,在法官的见证下,王某某将5000元钱还给杜某。至此,这起长达13年的借款纠纷结案。

2025-02-18 本报记者 唐慧 本报通讯员 王璇 崔墨芳 河间男子王某出售房子时,向买家借钱偿还此前拖欠银行的房贷,为此引发纠纷——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5978.html 1 被“遗忘”的借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