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8日
第06版:06

“速干中性笔”竟是刀子,看上去美味诱人的食品其实是“捏捏乐”、橡皮——

文具玩具善“伪装” 误触误食有危险

本报记者 刘冰祎 摄影报道

“速干中性笔”竟是刀子

前几天,市民李女士随手从女儿的笔筒里拿出一根“按动中性笔”,结果里面的“笔芯”竟是一把刀,不仅把她用来填写材料的纸张划破了,还险些弄伤她的手指。新学期开始了,不少学生购买了新文具。不过,一些文具、玩具“伪装”成了其他商品的模样,虽然增加了趣味性,但存在误触、误食的危险,不免令家长担忧。

“笔”里藏刀

开学前,李女士的女儿将一张需要签字的材料交给她。李女士随手从女儿的笔筒中拿出一根“中性笔”,按出“笔芯”后就在签字处填写起来。结果她刚写了一笔,纸上没出现字迹,反而划出了一道口子。

李女士有点疑惑,用手蹭了一下“笔尖”,感觉被扎了一下。她这才注意到,这根笔的“笔头”银光闪闪,“笔芯”是一把小小的刻刀。“还好我刚刚没使劲儿,不然手指就被划破了。”说起这事儿她挺后怕。

李女士仔细看了看这根“笔”,发现它不仅外观跟普通中性笔一模一样,就连“笔杆”上都写着“按动中性笔”“速干”等字样,没有与“刀”相关的标志。李女士的女儿为了方便做手帐,花1元钱网购了这根刻刀笔。得益于笔的外观,刻刀用起来挺顺手,但没想到差点“闯祸”。

无奈之下,李女士只能重新打印了一份材料签上了名字。至于那根刻刀笔,她则让女儿仔细放好,千万不要再在笔筒里“鱼目混珠”了。

“美味”的文具玩具

“现在的文具、玩具太会‘伪装’了,有时连我们这些大人都看不出来。”说起样式各异的新文具,市民刘女士不禁感叹。

刘女士的女儿正上小学二年级,最爱玩的就是“捏捏乐”。饺子、包子、面条、寿司……这些顶着食品外观的胶类玩具让孩子爱不释手。“有一次,她弟弟随手抓起一个‘饺子’放在嘴里吃。等我们发现的时候,那个‘饺子’都被嚼碎了,吓得我赶紧把那些‘包子’‘饺子’捏捏乐给扔了。”刘女士说。

近日,记者走访市区一些商店发现,不少店都会售卖一些“捏捏乐”“泡泡水”等玩具,这些玩具的外观样式酷似真实的零食、饮料,只不过是“迷你版”,不仔细看商品说明的话,很容易与食品混淆。一些橡皮也被做成饼干、蛋糕、糖果的样子,受到不少小学生欢迎。

“这个很好玩,特别解压。”在一家文具店里,几名小学生正兴致勃勃地挑选“捏捏乐”,在几种“菜品”中进行挑选。记者注意到,店内售卖的食品外观的文具、玩具的说明上面,虽然都有警示提醒,标明这个商品不是食品,不能食用,但如果拆开包装,里面的文具、玩具外观上则没有提醒标志。

谨慎挑选避免误食

“现在的新玩具、文具样式太多了。我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好,有时也分不清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担心孙子不小心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市民代先生有些担忧。

像代先生一样,不少家长都对这些善于“伪装”的文具、玩具有些担忧。一方面,他们担心文具外观趣味性太强,大于实际功能,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家长也会担心一些文具的样式过于花哨,让人难以辨认,稍不注意就有误触、误食的危险。

对此,沧州市车站小学副校长翁增光表示,孩子们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还不成熟,家长平时应警惕“伪装”成其他产品的文具和玩具,引导孩子选择正规渠道和有质量保障的产品,仔细甄别外观像食品、日用品的物品。

“拥有奇特造型的文具、玩具很容易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不过,一味强调趣味性,往往容易让人忽略其品质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翁增光建议,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告知他们这些文具、玩具的潜在风险,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家长发现孩子接触危险物品时,要及时制止,但不要过于生硬,要在讲清楚利害关系的同时,守护孩子安全成长。

2025-02-18 本报记者 刘冰祎 摄影报道 “速干中性笔”竟是刀子,看上去美味诱人的食品其实是“捏捏乐”、橡皮——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5977.html 1 文具玩具善“伪装” 误触误食有危险 /enpproperty-->